| 别名 | 岩胡、岩连、菊花黄连、土黄连、岩黄连、 |
| 出处 | 《贵州草药》 出自《贵州草药》。 |
| 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| 性状 | 性状鉴别 根类圆柱形或贺锥形,稍扭曲,下部有分枝,直径0.5-2cm。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,具纵裂纹或纵沟,栓皮发达易剥落;质松,断面不整齐,似朽木状,皮部与木部界限不明显,完整者二回羽状分裂,一回裂片5枚,奇数对生,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。气微,味苦涩。 |
| 炮制 | |
| 性 | 凉、 |
| 味 | 苦、 |
| 归经 | 胃、大肠、 |
| 功效 | 止血、利湿、止痛、清热解毒、 |
| 应用举例 | ①治火眼、翳子:岩黄连、龙胆草各一钱,上梅片五分。共研末,装瓷杯内蒸透,用灯草蘸药点入眼内。 ②治痔疮出血及红痢:岩黄连五钱,蒸酒二两服。 ③治急性腹痛:岩黄连二钱,生吃。 |
| 用法 | 内服:煎汤,3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点患处。 |
| 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