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别名 | 野猪皮、 |
| 出处 | 《纲目》 出自《本草纲目》 |
| 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| 性状 | 性状鉴别,呈不规则的块状,皮厚0.9-2cm,外表面灰黑色,密布细小的颗粒状突起及较深的皱褐,并带有较多黑色粗壮的硬毛。内表面较光滑,无纤维状露出物。断面黄棕色,较粗烽,半透明,表面颗粒突起较钝,质坚硬,味咸微腹。 显微鉴别,表皮横要面,表皮颗粒突起常呈单粒,或2-3个成群,具环纹,内含棕色物,于中心常呈放射性存在。 |
| 炮制 | |
| 性 | 平、 |
| 味 | 甘、 |
| 归经 | 心、肾、肺、脾、 |
| 功效 | 生肌、解毒、托疮、 |
| 应用举例 | |
| 用法 | 内服:烧灰;研末冲,3-9g。外用:适量,烧灰调敷。 |
| 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