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榧子、血榧、石榧、水柏子、藏杉、桃松、狗尾松、尖松、山榧树、白头杉、崖头杉、岩杉、山榧树、三尖杉、 |
出处 | 天目山药用植物志。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小枝对生,圆柱形,棕色。叶线状披针形,螺状排列,基部据曲成2行状,长1~1.8cm,宽2~4mm,顶端有渐尖的长尖头,上表面灰棕色,具光泽,下表面黄棕色,主脉两侧各有一条棕红色条纹。气微,味微苦。 小枝对生,基部有宿存芽鳞,叶螺旋状排成2列,常水平展开,披针状条形,长4-13cm,宽3-4mm,先端尖,基部楔形成短柄,上面深绿色,中脉隆起,下面中脉两侧有白色气孔带。气微、味微涩 。 |
炮制 | |
性 | 寒、毒、平、 |
味 | 涩、苦、甘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抗癌、驱虫、消积、 |
应用举例 | 产后腹胀:三尖杉枝叶9克;四面风9克,岩附子9克,槟榔4.5克,山楂9克,当旭6克,木通6克,血泡木6克,水煎服。《湖南药物志》 |
用法 | 种子:5~6钱,水煎,早晚饭前各服1次,或炒熟食。 枝、叶:总碱用量成人每天2±0.5毫克/公斤体重,分两次肌注。 一般提取其中生物碱,制成注射剂使用,具体参见“制剂”与现代临订研究“项。 |
注意事项 | 本品的毒性反应主要是对造血系统的抑制作用,还有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反应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