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挟剑豆、野刀板藤、葛豆、刀坝豆、大刀豆、刀豆角、刀鞘豆、刀豆子、大弋豆、关刀豆、刀巴豆、马刀豆、刀培豆、大戈豆、刀凤豆、刀板仁豆、卡肖、刀豆、 |
出处 | 《救荒本草》 出自《救荒本草》 |
来源 |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种子:本品呈扁卵形或扁肾形,长2~3.5cm,宽1~2cm,厚0.5~1.2cm。表面淡红色至红紫色,微皱缩,略有光泽。边缘具眉状黑色种脐,长约2cm,上有白色细纹3条。质硬,难破碎。种皮革质,内表面棕绿色而光亮;子叶2,黄白色,油润。无臭,味淡,嚼之有豆腥味。
干燥种子呈扁卵形或扁肾形,长约2~3.5厘米,宽约1~2厘米,厚约0.5~1.2厘米。表面淡红色或红紫色,少数类白色或乌黑色,略有光泽,微皱缩不平。边缘具灰黑色种脐,长约1.5~2.5厘米,其上有类白色膜片状的珠柄残余,靠近种脐的一端,有珠孔呈小凹点状,他端有一深色的合点,合点与种脐间有隆起的种脊。质坚硬,难破开。种皮革质,内表面棕绿色,光泽。内有2片肥厚的子叶,黄白色,胚根细小,位于珠孔的一端,歪向一侧。气无,味淡,嚼之具有豆类特有之气味。以个大、饱满、色鲜艳、干燥者为佳。
性状鉴别 1.刀豆 种子扁卵形或扁肾形,长2-3.5cm,宽1-2cm,厚0.5-1.5cm。表面淡红色、红紫色或黄褐色,少数类白色或紫黑色,略有光泽,微皱缩,边缘具灰褐色种脐,长约为种子的3/4,宽约2mm,其上有类白色膜片状珠柄残余,近种脐的一端有凹点状珠孔,另端有深色的合点,合点与种脐间有隆起的种脊。质硬,难破碎。种皮革质,内表面棕绿色,平滑,子叶黄白色,胚根位于珠孔一端,歪向一侧。气微,味淡,嚼之具豆腥气。 2.洋刀豆 种子表面白色或类白色,种脐长约为种子的1/2。均以粒大、饱满、色淡红者为佳。显微鉴别 刀豆种皮横切面: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,种脐部位则为2列,长170-272μm,宽14-26μm,壁自内向外增厚,外缘有1条光辉带。表皮下为2-6列支柱细胞,种脐部位列数更多,呈哑铃状,长60-172μm,宽34-63μm,缢缩部宽12-24μm,壁厚1.7-5μm。其下为10余列薄壁细胞,内侧细胞呈颓废状。种皮下方为1至数列类方形或多角形胚乳细胞。种脐部位栅状细胞外侧有种阜,细胞类圆形,不规则长柱形,壁较厚;内侧具管胞岛,椭圆形,壁网状增厚,其二侧为星状组织,细胞星芒状,有大型的细胞间隙。 |
炮制 | 除去杂质,用时捣碎。 拣去碎壳及杂质,洗净,晒干,用时捣碎。 拣去碎壳及杂质,洗净,晒干,用时捣碎。 |
性 | 温、无毒、平、 |
味 | 甘、 |
归经 | 胃、肾、脾、大肠、 |
功效 | 补元、益肾、温中下气、止呃、补肾、下气、散寒、止泻、止呕、通经、温中、活血、健脾、散瘀止痛、温中降逆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气滞呃逆,膈闷不舒:刀豆取老而绽者,每服二、三钱,开水下。(《医级》刀豆散) ②治肾虚腰痛:刀豆子二粒,包于猪腰子内,外裹叶,烧熟食。(《重庆草药》) ③治百日咳:刀豆子十粒(打碎),甘草一钱。加冰糖适量,水一杯半,煎至一杯,去渣,频服。(《江西中医药》(3):21,1953) ④治鼻渊:老刀豆,文火焙干为末,酒服三钱。(《年希尧集验良方》) ⑤治小儿疝气:刀豆子研粉,每次一钱半,开水冲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 |
用法 | 4.5~9g。 种子1.5~3钱。果壳及根1~2两。 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 内服:煎汤,9-15g;或烧存性研未。 |
注意事项 | 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胃热盛者慎服。" 《四川中药志》:胃热盛者慎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