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葛乳、葛花菜、葛菌、红血莲、螺丝起、蛇菰、葛蕈药、菌藤菌、地重楼、红冬菰、铺地开花、深山不出头、石莲花、土心肝、角菌、角花、菖菌、地红果、列当、球穗蛇菰、葛蕈、 |
出处 | 《纲目拾遗》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 1.《纲目》:葛花菜,诸名山皆有之,惟太和山采取,云乃葛之精华也。秋霜浮空,如芝菌涌生地上,其色赤脆,盖蕈类也。 2.《纲目拾遗》:葛花菜,名山皆有,亦产高州。《粤志》,高州多种葛,雷州人市之为XIGU。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|
炮制 | |
性 | 寒、无毒、 |
味 | 苦、涩、甘、 |
归经 | 肺、大肠、 |
功效 | 醒酒、解肌、解毒、疗疮、清热、解热毒、清肺热、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肺热咳嗽吐血:葛菌、肺筋草、鹿衔草、岩白菜、白茅根、狗地芽根。炖肉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 ②治肠风下血:葛菌、老君须、棕树根。煎水去药渣,取药液炖黄蟮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 ①治肺热咳嗽吐血:葛菌、肺筋草、鹿衔草、岩白菜、白茅根、狗地芽根。 炖肉服。 (《四川中药志》)②治肠风下血: 葛菌、老君须、棕树根。煎水去药渣,取药液炖黄鳝服。 (《四川中药志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~6钱;或炖肉。外用:捣敷。 内服:煎汤,9~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敷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