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黑木耳、树鸡、木檽、木枞、木蛾、云耳、耳子、檽、桑上寄生、蕈耳、木菌、光木耳、木茸、木耳、 |
出处 | 《本经》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 1.《药性论》:蕈耳,古槐、桑树上者良。能治风,破血,益力,其余树上多动风气,发痼疾,令人肋下急,损经络背膊,闷。次柘木者良。 2.《唐本草》:楮耳人常食,槐耳用疗痔,榆、柳、桑耳此为五耳。软者并堪啖。 3.《纲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干燥的木耳呈不规则的块片,多卷缩,表面平滑,黑褐色或紫褐色;底面色较淡。质脆易折断,以水浸泡则膨胀,色泽转淡,呈棕褐色,柔润而微透明,表面有滑润的粘液。气微香。以干燥、朵大、肉厚、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。
性状鉴别 (1)木耳子实体呈不规则块片,多皱缩,大小不等,不孕面黑褐色或紫褐色,疏生极短绒毛,子实层面色较淡。用水浸泡后则膨胀,形似耳状,厚约2mm,棕褐色,柔润,微透明,有滑润的粘液。气微香,味谈。 (2)毛木耳 子实体较木耳厚,不孕面绒毛浓密、较长。余与木耳类同。气微,味淡。 (3)皱木耳 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,疏生绒毛;子实层面有明显网络状皱缩。气微,味淡。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寒、小毒、 |
味 | 甘、苦、 |
归经 | 胃、大肠、肝、肾、脾、肺、 |
功效 | 止血、凉血、润燥、抗癌、润肺、补气、降压、活血、补气血、利五脏、润肺止咳、补气养血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新久泄利:干木耳一两(炒),鹿角胶二钱半(炒)。为末,每服三钱,温酒调下,日二。(《御药院方》) ②治血痢日夜不止,腹中疴痛,心神麻闷:黑木耳一两,水二大盏,煮木耳令熟,先以盐、醋食木耳尽,后服其汁,日二服。(《圣惠方》) ③治崩中漏下:木耳半斤,炒见烟,为末。每服二钱一分,头发灰三分,共二钱四分,好酒调服出汗。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 ④治眼流冷泪:木耳一两(烧存性),木贼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。以清米泔煎服。(《惠济方》) ⑤治一切牙痛:木耳、荆芥等分。煎汤漱之,痛止为度。(《海上方》) |
用法 | 1~2钱。 内服:煎汤,0.3~1两;或研末服。 内服:煎汤,3~10g;或炖汤;或烧炭存性研末。 |
注意事项 | 《药性切用》:"大便不实者忌。" 虚寒溏泻者慎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