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锅底灰、锅烟子、灶突墨、灶突中尘、灶额上墨、灶烟煤、灶煤、月下灰、釜下墨、釜脐墨、釜月中墨、铛墨、釜底墨、锅底黑、铛底煤、灶额墨、釜煤、釜炲、锅烟子、百草霜、 |
出处 | 《本草图经》 出自《本草图经》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为乌黑色粉末或结成小颗粒,手捻即为细末。质轻细,似霜,随风可以飞扬,入水则漂浮而分散。无臭,无味。 为黑色粉末,或结成小颗粒状,手捻即为细粉。质轻,入水则飘浮分散。无油腻感。无臭,味淡微辛。以乌黑色、质轻细、无杂质者为佳。 性状鉴别 本品为粉末状,或粘结成小颗粒状,手捻之即成粉末。黑色。体轻,质细似霜,入水则漂浮而分散。触之沾手,无油腻感。气微,味淡微辛。以色黑、体轻、质细、无杂质者为佳。 |
炮制 | |
性 | 温、平、无毒、 |
味 | 辛、苦、 |
归经 | 肝、胃、肺、肾、 |
功效 | 止血、消积、止泻、泻心、化积、降火、清热、下气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吐血,及伤酒食醉饱,低头掬损肺脏,吐血汗血,口鼻妄行,但声未失者:㈠百草霜末,糯米汤服二钱。㈡百草霜五钱,槐花末二两。每服二钱,茅根汤下。(《刘长春经验方》) ②治衄血不止:百草霜末吹之。(《纲目》) ③治齿缝出血:百草霜末掺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 ④治血虚内热,血不归源而崩:陈槐花一两,百草霜半两。为末。每服一、二钱,烧红秤锤淬酒下。(《妇人良方》) ⑤治妇人崩血大脱:百草霜、炮姜(末)各三钱,用人参三钱煎汤饮。(《本草汇言》) ⑥治妇人白带:百草霜一两,香金墨半两。研末,每服三钱,猪肝一叶,批开入药在内,纸裹煨熟,细嚼,温酒送之。(《永类钤方》) ⑦治卒下血不止:灶突中尘一升,黄连五两,地榆三两。上三味,捣筛为散,粥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,重者夜一。(《外台秘要方》) ⑧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:百草霜、阿胶、藕节、侧柏叶、当归、茅根。研末,蜜丸,温酒送下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疏血丸) ⑨治血痢,不问远近:黄连一两(去须,微炒),灶突墨二两,木香半两。上件药,捣细罗为散,每于食前,以粥饮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 ⑩治一切痢下初起:百草霜三钱,金墨一钱,半夏七分,巴豆(煮)十四粒(研匀),黄蜡三钱。同香油化开,和成剂,量大小,每服三、五丸,或四、五十丸,姜汤下。(《灊江切要》铁刷丸) ⑾治小儿食积疳膨:百草霜三钱,巴豆霜一分。研匀,以飞罗面打糊为丸,如绿豆大,每服一丸,白汤化下。 ⑿治咽喉无故肿闭:百草霜、白硼砂各二钱。研细末,吹入喉中。 ⒀治口舌生疮:百草霜二钱,甘草一钱,肉桂五分。为末,频频搽之。(⑾方以下出《方脉正宗》) 1.疏血丸(《医宗金鉴》),治肠出血及子宫出血。2.六神丸(《中药制剂手册》),主治咽喉肿痛,单双乳蛾,疔疮痈疖等症。3.治衄血不止方(《本草纲目》):百草霜末吹之。4.治口舌生疮方(《方脉正宗》)。5.治咽喉无故肿闭方(《方脉正宗》)。6.治小儿食积疳膨方(《方脉正宗》)。7.治血痢方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。8.治卒下血不止方(《外台秘要》)。9.治妇人白带方(《永类钤方》)。10.治妇人崩血大脱方(《本草汇言》)。 |
用法 | 1~3钱;外用适量,撒敷患处。 内服:入丸、散,0.3~1.5钱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 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,1-3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,或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 《本草汇言》:"阴虚火燥,咳嗽肺损者,勿用。" 阴虚内热者慎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