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牛尾七、大岩七、印度大黄、山大黄、大岩七、白牛尾七、 |
出处 |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根茎类圆锥形,根类圆柱形,长4-20cm,直径1-5cm。表面红棕色或灰褐色,具纵皱纹。断面形成层明显,射线密,无星点,棕红色。新断面淡蓝灰色带紫色。气微,味苦、微涩。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与大黄不同点:无星点(异型维管束)散在,射线2-4列细胞。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。簇晶直径10-120μm,淀粉粒单粒球形,直径3-40μm,复粒由2-4分粒组成。 2.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0.2g,加甲醇2.0ml,温浸约10分钟,放冷,取上清液10μl,点于滤纸上,以45%乙醇展开,取出,晾干,放置10分钟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,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;饮片显紫色荧光。 |
炮制 | |
性 | 寒、 |
味 | 苦、甘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清热解毒、止血生肌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清热解毒,止血,生肌。主治肺热咳嗽,咽喉痛,大便下血,痈肿疮毒,外伤出血。 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 |
注意事项 | 3~5钱,水煎服或生吃及泡酒服,亦可捣烂外包患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