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地黄瓜、青地黄瓜、烙铁草、犁头草、白花地下、宝剑草、长萼堇菜、翁域、犁嘴草、剪刀菜、紫花地丁、尼泊尔堇莱、紫花地丁、铧头草、 |
出处 | 《草木便方》 出自于《草木便方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多皱缩成团。主根较粗短。吉丛生,灰绿或枯绿色,具长柄。叶长湿润展平后,叶片箭头状披针形,或线状披针形,基部稍下延于叶柄,边缘有浅波状齿。花柄长于叶,花黄白色,可见紫色条纹。蒴果椭圆形。气微,味微苦带粘性。 显微鉴别 要横切面:木栓细胞2-4列,栓化并微木化。皮层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与草酸钙簇晶和棱晶;淀粉粒单粒,球形,有星状脐点,可见层纹,趱戏5-25μm;草酸钙簇晶直径20-50μm,棱晶长径10-20μ。无限外韧型维管束,木质部占大部分。薄壁细胞内可见棕黄色树脂样物质。 叶表面观或断面观:上表皮细胞较大,呈长椭圆形,垂周壁稍弯曲,气孔不等式,有毛茸,长140-200-380μm,直径30-50μm,有短线状加厚纹理。下表皮细胞较小,垂周壁呈波状弯曲,气孔多数,不等式,下表皮细胞中含有3-7μm小草酸钙方晶。叶肉海绵组织中可见棕黄色树脂物质。叶柄内皮层分化明显,可见凯氏点。 棚表比20.3,气孔数18.7。 |
炮制 | |
性 | 寒、无毒、平、 |
味 | 辛、微苦、淡、酸、 |
归经 | 心、肝、大肠、 |
功效 | 清热解毒、散瘀消肿、消肿、解毒、通经、散瘀血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肠痈:铧头草、红藤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 ②治恶疮疔毒,红肿疼痛:鲜铧头草,捣烂外敷。(成都《常用草药治疗手册》) ①治肠痈:铧头草。红藤煎汤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②治恶疮疔毒,红肿疼痛:鲜铧头草,捣烂外敷。(成都《常用草药治疗手册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。外用:捣敷。 内服:煎汤,9-15g;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 |
注意事项 | 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虚寒者忌服。" 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虚寒者忌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