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鹿肉、 |
出处 | 《别录》 出自《名医别录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,干燥品为横切或纵切成条状或块状的肌肉块,大小不等,肌肉纤维束明显;表面黄褐色或黑褐色,并混有黄白色呈半透明状的筋膜,质较轻,易撕裂。鲜品呈暗红色或红紫色,质柔韧。气腥膻,味微咸。 |
炮制 | |
性 | 温、无毒、 |
味 | 甘、苦、 |
归经 | 肾、脾、 |
功效 | 调血脉、壮阳、补中、益精、养血、益气力、益气血、补五脏、强筋骨、补虚羸、补脾胃、养血祛风、益气助阳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产后乳无汁:鹿肉四两。洗,切,用水三碗煮,入五味作臛,任意食之。(《寿亲养老新书》鹿肉臛) ②治中风口僻不正:生鹿肉和生椒捣薄之,正则急去之。(《纲目》) ①治产后乳无汁:鹿肉四两。洗,切,用水三碗煮,入五味作矐,任意食之。(《寿亲养老新书》鹿肉矐)②治中风口僻不正:生鹿肉和生椒捣薄之,正则急去之。(《纲目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煮食、煎汤或熬膏。外用:捣敷。 内服:煮食、煎汤或熬膏,适量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 |
注意事项 | 上焦有痰热,胃家有火,阴虚火旺吐血者慎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