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小驳骨、细叶驳骨兰、臭黄藤、接骨草、四季花、小还魂、百节芒、小叶金不换、小接骨草、驳骨消、驳骨草、骨碎草、大力王、长生木、细骨风、尖尾峰、接骨筒、白及草、驳骨丹、 |
出处 | 《生草药性备要》 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,多分枝,小枝有四棱线,节处膨大,嫩枝绿色。叶多皱缩,完整叶片狭披针形或披针状线形,长4-14cm,宽1-2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青绿色,下面黄绿色,光亮;中脉粗大,与侧脉均呈深紫色,或有时侧脉半透明。气微,味淡。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温、 |
味 | 辛、苦、微酸、 |
归经 | 肝、肾、肺、 |
功效 | 消肿止痛、祛瘀、祛风湿、续筋骨、散瘀血、去瘀生新、续筋接骨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骨折,无名肿毒:小驳骨鲜草捣烂或干草研末,用酒、醋调敷患处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 ②治跌打扭伤,风湿性关节炎:小驳骨五钱至一两(鲜者一至二两)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 |
用法 | 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 内服:煎汤,3~6钱;或研末。外用:捣敷、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 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研末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研末调敷衍;或煎汤熏洗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