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树梅、珠红、朹子、圣生梅、白蒂梅、朱红、机子、椴梅、山杨梅、杨梅、 |
出处 | 《食疗本草》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 《本草纲目》:杨梅有红、白、紫三种,红胜于白,紫胜于红,颗大而核细,盐藏、蜜渍、糖收皆佳。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|
炮制 | |
性 | 温、无毒、平、 |
味 | 酸、甘、苦、 |
归经 | 胃、脾、肝、肺、心、 |
功效 | 止血、消食、生津、解酒、止呕、止渴、止痛、和胃、涩肠、除烦、和中、解渴、生津止渴、散瘀止血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痢:杨梅烧服之。(《普济方》杨梅方) ②治痢疾及预防中暑:杨梅浸烧酒服。或用五钱煎服。(江西《中草药学》) ③治胃肠胀满:杨梅腌食盐备用,越久越佳,用时取数颗泡开水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④治头痛不止:杨梅为末,以少许搐鼻取嚏。(《纲目》) ⑤治一切损伤,止血生肌,无瘢痕:杨梅和盐核杵之如泥,成挺子,竹筒中收,遇破即填,小可即敷之。(《经验后方》) ⑥治汤火伤:杨梅蛲灰为末,调茶油敷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⑦治鼻息肉或一般肉芽:杨梅(连核)合冷饭粒捣极烂,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⑧杨梅用陈酒浸(酒越陈越好),每日食一两枚,一日两次,治痢疾。 ⑨杨梅用高粱酒浸,每次食一两枚,一日两次,治腹泻,痧气腹痛。 ⑩杨梅树皮6克,水煎服,治腹泻及牙床溃疡。 ⑾杨梅树皮研末,每次3克,开水冲服,治急性胃肠炎;若每服10克,早晚各一次,用开水或烧酒送服,治腰骨挫伤疼痛。 ⑿杨梅树皮15克至30克,水煎服,治瘰疬。 ⒀下痢不止。用杨梅烧过,研为末,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。一天服二次。 ⒁恶疮疥癣。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汤洗。 ⒂牙痛。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水含漱。 |
用法 | 根、树皮、果0.5~1两;根皮外用适量,研粉撒敷或食油调敷患处。 内服:生啖、浸酒、腌食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捣敷、烧存性研末搐鼻或调敷。 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烧灰;或盐藏。外用:适量,烧灰涂敷。 |
注意事项 | ①孟诜:"切不可多食,甚能损齿及筋。" 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忌生葱。" ③《开宝本草》:"多食令人发热。" ④《本经逢原》:"血热火旺人,不宜多食。" ⑤《本草从新》:"多食发疮致痰。" 1.孟诜:切不可多食,甚能损齿及筋。 2.《日华子本草》:忌生葱。 3.《开宝本草》:多食令人发热。 4.《本经逢原》:血热火旺人,不宜多食。 5.《本草从新》:多食发疮致痰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