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首页 药材库 水红花

水红花

别名 蔷、虞蓼、泽蓼、辣蓼草、柳蓼、川蓼、水红花、药蓼子草、红蓼子草、白辣蓼、胡辣蓼、痛骨消、红辣蓼、假辣蓼、斑蕉萆、水辣蓼、小叶辣蓼、蓼、蔷虞、川寥、红蓼干草、辣蓼、辣柳草、撮胡、辣子草、水辣蓼、水蓼、
出处 《唐本草》 出自1:陶弘景:蓼,此类又多,人所食,有三种:一是紫蓼,相似而紫色;一名香蓼,亦相似而香,并不甚辛而好食;一是青蓼,人家常有,其叶有圆者、尖者,以圆者为胜,所用即是此。
2.《唐本草》:水蓼叶大似马蓼,生下湿水旁。
3.《本草拾遗》:诸蓼并冬
来源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
性状 干燥全草,茎红褐色至红紫色,有浅纵皱,节部膨大;质坚而脆,断面稍呈纤维性,皮部菲薄,浅砖红色,本部白色,中空。叶片干枯,灰绿或黄棕色,多皱缩破碎;托叶鞘状,棕黄色,常破裂。有时带花序,花多数脱落,花蕾米粒状。味辛辣。
产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蓼的种类很多,古代作为调味食用的蓼,主要是水蓼。兹据《本草衍义》、《纲目》等,将《本经》的"蓼实"、《别录》的"蓼叶"均作为水蓼的药用部分,"蓼叶"见本条,"蓼实"另详专条。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,有分枝,长30-70cm;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,有细棱线,节膨大;质脆,易折断,断面浅黄色,中空。叶互生,有柄;叶片皱缩或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5-10cm,宽0.7-1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表面棕褐色,下表面褐绿色,两面有棕黑色斑点及细小的腺点;托叶鞘筒状,长0.8-1.1cm,紫褐色,缘毛长l-3mm。总状穗状花序长4-10cm,花簇稀疏间断;花被淡绿色,5裂,密被腺点。气微,味辛。辣。
以叶多、带花、味辛辣浓烈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:表皮为1列长方形细胞,外被用质层。下皮层为2-3列厚角细胞。皮层为数列薄壁细胞,含草酸钙簇晶。中柱鞘纤维断续排列成环,壁木化。韧皮部较窄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导管单个或数个相聚,呈放射状排列。射线宽6-13列细胞。髓部薄壁细胞大,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;中心部分常成空隙。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,垂周壁较平直,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;上、下表皮均有多列性非腺毛、腺毛及气孔,以下表皮为多。气孔平轴式,少数不定式或不等式。多列性非腺毛大多稍弯曲,长184-797μm,基部直径29-60μm,细胞壁稍厚,基部细胞具孔沟。腺毛头部顶面观类圆形或椭圆形,4-6(-8)细胞;柄2细胞并列。海绵组织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少方晶。
理化鉴别(1)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10ml,加热回流10min,滤过。取滤液2ml,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滴,水浴上加热,显樱红色。
(2)薄层色谱 取粉末1g,加乙醇15ml,热回流2h,滤过。滤液浓缩成稠膏状,加乙醇0.5ml溶解供点样。以槲皮素乙醇溶液为对照品。在聚酰胶薄层板(上海试剂四厂)用乙醇-水(7:3)展开,展距7.5cm,取出晾干,喷5%三氯化铝乙醇试液,于紫外分析仪(365nm)下观察荧光斑点,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。
炮制 净制:采得后洗净尘屑、泥土,晒干。
平、无毒、冷、湿、
辛、苦、
归经 胃、脾、大肠、
功效 化湿、消肿、行滞、解毒、痈肿、杀虫止痒、祛风止痒、祛风、散瘀止血、止痒、杀虫、痛经、利尿、行气、止痢、利湿、益志、
应用举例 ①治干霍乱不吐利,四肢烦,身冷汗出:水蓼(切)、香薷(择切)各二两。上二味,以水五盏,煎取三盏,去滓,分温三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水蓼饮)
②治风寒太热:水蓼、淡竹叶、姜茅草,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③治水泻:红辣蓼一两,水煎,日分三次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④治痢疾,肠炎:水辣蓼全草二两,水煎服,连服三天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⑤治小儿疳积: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钱,麦芽四钱。水煎,早晚饭前二次分服,连服数日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⑥治脚痛成疮:水蓼(锉)煮汤,令温热得所,频频淋洗,候疮干自安。(《经验方》)
⑦治阴发背,黑凹而不知痛者:鲜蓼草十斤(晒干,烧灰存性,淋灰汁熬膏于半碗听用),石灰一两。二味调匀,入磁罐收贮封固。如遇阴毒,将笔蘸点患处,不二次退透知痛,出黑水血尽,将膏药贴之。(《外科启玄》蓼草膏)
⑧蛇咬伤。用水蓼茎、叶捣敷。
⑨脚气肿痛成疮。用水蓼汁搽洗。 水蓼饮《圣济总录》:主治霍乱不吐利。蓼草膏《外科启玄》:祛恶解毒收疮。
用法 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品1~2两);或捣汁。外用:煎水浸洗或捣敷。 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30~60g;或捣汁外用:适量,煎水浸洗;或捣敷。
注意事项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蓼食过多有毒,发心痛。和生鱼食之,令人脱气,阴核疼痛。妇人月事来,不用食蓼及蒜,喜为血淋带下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蓼叶与大麦面相宜。" 1.《千金·食治》:蓼食过多有毒,发心痛。和生鱼食之,令人脱气,阴核疼痛。妇人月事来,不用食蓼及蒜,喜为血淋带下。
2.《药性论》:蓼叶与大麦面相宜。
上一条:香加皮
下一条:椋子树
本平台不卖药,不开方,不行医,不治病,仅此为中医爱好者提供学习参考素材。身体问题请选择正规医院就诊。

轻壹数据 [ data.cndoct.com ] 版权所有

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苏B2-20120193    工业信息化产业部备案编号: 苏ICP备12056281号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