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肉皂荚、肥猪子、内皂角、肉皂角、独儿粑皂角、肥皂荚、 |
出处 | 《纲目》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 《本草纲目》:肥皂荚,生高山中。其树高大,叶如檀及皂荚叶;五、六月开白花;结荚长三、四寸,状如云实之荚,而肥厚多肉;内有黑子数颗,大如指头,不正圆,其色如漆而甚坚;中有白仁如栗。煨熟可食,亦可种之。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荚果长椭圆形,长7-12cm,宽3-4cm,先端有短喙,扁平或肥厚,外表紫棕色,光滑无毛,内有种子2-4。种子近球形,稍扁,黑色,直径约2cm。气辛,味辛辣。以肥厚饱满者为佳。 |
炮制 | |
性 | 温、无毒、 |
味 | 辛、 |
归经 | 肺、大肠、 |
功效 | 涤痰、祛痰、祛风除湿、活血消肿、解毒杀虫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下痢禁口:肥皂荚一枚,以盐实其内,烧存性为末,以少许,入白米粥内食之。(《乾坤生意》) ②治肠风:肥皂(独牙者),烧灰存性,以一片研末,糕糊丸,一片为末,饮汤调吞下。(《普济方》) ③治便毒初起:肥皂捣烂敷之。(《简便单方》) ④治风虚牙肿,老人肾虚,或因凉药擦牙致痛:独子肥皂,以青盐实之,烧存性,研末掺之,或入生樟脑少许。(《卫生家宝方》) ⑤治小儿头疮,因伤汤水成脓,出水不止:肥皂烧存性,入赋粉麻油调搽。(《海上方》) ⑥治秃鬎疬流脓:独核肥皂,去核,用砂糖填满,中放巴豆二枚,麻绳扎定,盐泥固之,火煅,青烟起,存性,去泥,入槟榔末,轻粉五七分,研匀,用香油调敷。先用热汤泡灰汁洗净,再用温水洗去,软帛挹干,敷药一宿,便见效,敷后不须再洗。(《普济方》) ⑦治头耳诸疮、眉癣、燕窝疮:肥皂(煅存性)一钱,枯矾一分,研匀,香油调涂之。(《摘元方》) ⑧治癣疮不愈:川槿皮煎汤,用肥皂去核及内膜,浸汤,时时搽之。(《简便单方》) ⑨治玉茎湿痒:肥皂一个,烧存性。香油调搽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) |
用法 | 种子1~2钱,树皮或根3~5钱。外用树皮或根皮捣烂取汁外搽,或加酒捣烂外敷。 内服:煎汤,0.5~1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、研末撒或调涂。 内服:煎汤,1.5-3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、研末撒或调涂。 |
注意事项 | 《本草汇言》:"胃弱少食、不食之疾,忌用之。" 《本草汇言》:胃弱少食、不食之疾,忌用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