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别名 | 杧果核、 |
| 出处 | 《岭南采药录》 |
| 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 |
| 性状 | 干燥的果核,呈肾形或卵圆形,压扁,长约6~10厘米,宽3~5厘米,外面淡黄色或土黄色,纤维性,粗糙坚硬。击碎后,内果皮纤维状,内表面平滑,淡黄色,木质化。种皮纸质,类白色,子叶2片,肥厚,暗棕色。气微,味微涩。以洁净、干燥、核仁肉厚者为佳。 |
| 炮制 | |
| 性 | 平、无毒、 |
| 味 | 酸、苦、 |
| 归经 | |
| 功效 | 驱虫、消食、 |
| 应用举例 | ①治疝气及小儿食滞:杧果核、龙眼核、柚子核、桃核、黄皮核。煎汤服。(《广西中药志》) ②治食滞咳嗽:杧果核、布渣叶。同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) |
| 用法 | 内服:煎汤,2~3个;或研末。 |
| 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