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蜜香、沉水香、沉香、 |
出处 | 《别录》 |
来源 |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 |
性状 | 本品呈不规则块、片状或盔帽状,有的为小碎块。表面凹凸不平,有刀痕,偶有孔洞,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的斑纹,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。质较坚实,断面刺状。气芳香,味苦。
①进口沉香 为植物沉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,多呈盔帽形、棒状或片状,外形极不规则,长7~20厘米,直径1.5~6厘米。表面褐色,常有黑色与黄色交错的纹理,平滑光润。质坚实,沉重,难折断,用刀劈开,破开面呈灰褐色。能沉于水或半沉半浮。有特殊香气,味苦。燃烧时有油渗出,香气浓烈。 主产印度、马来西亚等地。 ②国产沉香 又名:海南沉香。为植物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,多呈不规则块状或片状,长3~15厘米,直径3~6厘米。表面凹凸不平,有加工的刀痕。可见黑褐色的含树脂部分与黄色的木部相间,形成斑纹。其孔洞及凹窝的表面呈朽木状。质较轻,折断面刺状,棕色。大多不能沉水。有特殊香气,味苦。燃烧时有油渗出,发浓烟,香气浓烈。 主产海南。广西亦产。 沉香中油性足、体质重而性糯者,经精选加工后即为伽喃香,参见"伽喃香"条。 |
炮制 | 刷净,劈成小块,用时捣碎或研成细粉。 |
性 | 温、无毒、平、 |
味 | 辛、苦、甜、香、 |
归经 | 肾、胃、肺、脾、心、肝、胆、 |
功效 | 调中、降逆气、降气温中、行气止痛、暖肾纳气、纳气平喘、和脾胃、补命门、温中止呕、暖腰膝、利水、温中、益精、壮阳、补肾、开窍、泻心、补五脏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胸膈痞塞,心腹胀满,喘促短气,干哕烦满,脚气上冲:香附(炒,去毛)四百两,沉香十八两半,缩砂仁四十八两,甘草(爁)一百二十两。上为细末。每服一钱,入盐少许,沸汤点服,空心食。(《局方》沉香降气丸) ②治阴虚肾气不归原:沉香磨汁数分,以麦门冬、怀熟地各三钱,茯苓、山药、山茱萸肉务二钱,牡丹皮、泽泻、广陈皮各一钱。水煎,和沉香汁服。(《本草汇言》) ③治脾肾久虚,水饮停积,上乘肺经,咳嗽短气,腹胁胀,小便不利:沉香一钱,乌药三钱,茯苓、陈皮、泽泻、香附子各半两,麝香半钱。上为细末,炼蜜和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二、三十丸,熟水下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沉香丸) ④治七情伤感,上气喘息,妨闷不食:人参、槟梅、沉香、天台乌药,上各浓磨,水和作七分盏,煎三、五沸,放温服。或下养正丹尤佳。(《济生方》四磨汤) ⑤治胸中痰热,积年痰火,无血者:半夏曲八两(用姜汁一小杯、竹沥一大盏制),黄连二两(姜汁炒),木香一两,沉香二两。为细末,甘草汤泛为丸。空心淡姜汤下二钱。(《张氏医通》沉香化痰丸) ⑥治伤寒虚痞,气逆呕吐:沉香(锉)一两,青橘皮、陈橘皮(并汤浸去白,焙)、胡椒、蘹香子(炒)、楝实(锉,炒)、荜澄茄(炒)各半两。上七味,粗捣筛。每服二钱匕,水半盏,酒半盏,入葱白一握,煎至半盏,去滓热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沉香丸) ⑦治胃冷久呃:沉香、紫苏、白豆蔻各-钱。为末。每服五、七分,柿蒂汤下。(《活人心统》) ⑧治大肠气滞,虚闭不行:沉香磨汁八分,以当归、枳壳、杏仁泥、肉苁蓉各三钱,紫菀一两,水煎,和沉香汁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 ⑨治胞转不通,或过忍小便所致,当治其气则愈,非利药可通也:沉香、木香各二钱。为末。白汤空腹服之,以通为度。(《医垒元戎》) |
用法 | 1.5~4.5g,入煎剂宜后下。 内服:煎汤,0.5~1钱;磨汁或入丸、散。 |
注意事项 | 阴亏火旺,气虚下陷者慎服。 ①《本草经疏》:"中气虚,气不归元者忌之;心经有实邪者忌之;非命门真火衰者,不宜入下焦药用。" ②《本草汇言》:"阴虚气逆上者切忌。" ③《本经逢原》:"气虚下陷人,不可多服。" ④《本草从新》:"阴亏火旺者,切勿沾唇。"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