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黄花蟛蜞草、黄花墨菜、黄花龙舌草、田黄菊、卤地菊、马兰草、蟛蜞花、路边菊、水兰、黄花曲草、鹿舌草、龙舌草、蟛蜞菊、 |
出处 | 《本草求原》 出自《本草求原》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[药材鉴] 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,弯曲,长可达40cm,直径 1.5- 2mm ;表面灰绿色或淡紫色,有纵皱纹,节上有的有细根,嫩茎被短毛。叶对生,近无柄;叶多皱缩,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0.7-1.3cm;先端短尖或斯尖,边缘有粗锯齿或是波状改表面绿褐色,下表面灰绿色。两面均被白色短毛。头状花序通常单生于整项或外腋,花序便及苞片均被通毛、苞片2层、长6-8mm,宽1.5-3mm,灰绿色。舌状花和管状花均为黄色。气做,味微涩。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 1列 ,切向延长。下皮由1列类方形的薄壁。细胞组成,其内方为3-4列厚角细胞。皮层通气组织由类图形或椭圆形的薄壁细胞组成、排成 2-3轮。中柱鞘纤维断续排列成环状。韧皮部细胞细小;木质部由导管、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线成,射线细胞1-2列,髓部薄壁细胞类圆形,排列疏松。 叶横切面:主脉上方呈三角状突出,下方呈弧状突出,上下表皮内部有厚角细胞2-4列;维管束外韧型。叶肉上下表皮各为1列韧型,均有非腺毛,非腺毛由2-3个细胞组成,细胞壁有明显的疣状突起。上下表皮细胞的肉方均有通气组织分布;栅栏细胞1-2列。 |
炮制 | |
性 | 凉、 |
味 | 甘、微咸、微酸、微苦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清热解毒、消肿、清热、凉血、祛瘀、解毒、破瘀、平肝、凉血散瘀、化痰止咳、 |
应用举例 | ①预防白喉:㈠鲜蟛蜞菊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,连服三天。㈡鲜蟛蜞菊捣烂绞汁,加相当于药液四分之一的醋,喷咽或漱口,日一至二次,连用三天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②治白喉:鲜蟛蜞菊二两,甘草二钱,通草五分。水浓煎服,日一至四剂。另用鲜蟛蜞菊捣烂绞汁,加相当于药量四分之一的醋,用棉签蘸药液涂抹伪膜,日二至三次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①预防白喉:一、鲜蟛蜞菊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,连服三天。二、鲜蟛蜞菊捣烂绞汁,加相当于药液四分之一的醋,喷咽或漱口,日一至二次,连用三天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②治白喉:鲜蟛蜞菊二两,甘草二钱,通草五分。水浓煎服,日一至四剂。另用鲜蟛蜞菊捣烂绞汁,加相当于药量四分之一的醋,用棉签蘸药液涂抹伪膜,日二至三次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|
用法 | 0.5~1两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 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或捣汁含漱。 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捣汁含漱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