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首页 药材库 空草

空草

别名 贝母、川贝、虻、黄虻、苘、空草、贝父、药实、苦花、苦菜、勤母、川贝母、
出处 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
性状 松贝: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,高0.3~0.8cm,直径0.3~0.9cm。表面类白色。外层鳞叶2瓣,大小悬殊,大瓣紧抱小瓣,未抱部分呈新月形,习称“怀中抱月”;顶部闭合,内有类圆柱形、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~2枚;先端钝圆或稍尖,底部平,微凹入,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,偶有残存须根。质硬而脆,断面白色,富粉性。气微,味微苦。
青贝:呈类扁球形,高0.4~1.4cm,直径0.4~1.6cm。外层鳞叶2瓣,大小相近,相对抱合,顶部开裂,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~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。
炉贝呈长圆锥形,高0.7~2.5cm,直径0.5~2.5cm。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,有的具棕色斑点。外层鳞叶2瓣,大小相近,顶部开裂而略尖,基部稍尖或较钝。 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、青贝、炉贝3类。松贝、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、乌花贝母;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。
①松贝
干燥鳞茎,全体呈圆锥形,顶端尖或微尖,直径4~12毫米,颗粒最小者称"珍珠贝"。表面白色诚淡黄色,外围为2瓣鳞叶,1瓣大,略呈马蹄形,1瓣小,略呈披针形,相对抱合,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。底部中央,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,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。不论颗粒大小,均能端正起立,顶端均不开裂。质硬而脆,富粉性,断面白色,呈颗粒状。气微弱,味微苦。以质坚实,颗粒均匀整齐、顶端不开裂、色洁白、粉性足者为佳。
主产四川(阿坝藏族自治州),为川贝中之最优品。
②青贝
干燥鳞茎,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,颗粒多歪曲,高5~10毫米,直径1~1.6厘米。外表色白微黄,顶端开裂,平或略尖,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,墓部常残留须根。断面粉白色,颗粒性,富粉性而坚实。气无,味淡。以粒小均匀、色洁白、粉性足者为佳。
主产青海、四川和云南交界处,品质亦优。
③炉贝
干燥鳞茎,呈长圆锥形如马齿,顶端尖,高1~2厘米,直径约1~1.5厘米。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,形成虎纹,习称"虎皮贝"。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,顶端开裂,基部较尖或圆。断面均显粉白色,粉质而较坚。气微弱,味淡。以质坚实、色白者为佳。
主产四川(昌都)、云南(德钦、大理),品质次于松贝、青贝。
炮制 拣去杂质,用水稍泡,捞出,闷润,剥去心,晒干。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,擘破,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,拌糯米于磝上同炒,待米黄熟,然后去米取出。"
②《本草述钩元》:"姜汁泡,去心。"
微寒、平、无毒、
苦、甘、辛、
归经 肺、心、大肠、
功效 收敛、吐痰、消痰、化痰、解毒、润心肺、清热润肺、润肺散结、化痰止咳、
应用举例 ①治肺热咳嗽多痰,咽喉中干:见母(去心)一两半,甘草(炙)三分,杏仁(汤浸去皮、尖、炒)一两半。上三味,捣罗为末,炼蜜丸如弹子大。含化咽津。(《圣济总录》贝母丸)
②治伤风暴得咳嗽:贝母(安心)三分,款冬花、麻黄(去根节)、杏仁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,炒研)各一两,甘草(炙锉)三分。上五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生姜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。(《圣济总录》贝母汤)
③治伤寒后暴嗽、喘急;欲成肺萎、劳嗽:贝母一两半(煨令微黄)。桔梗一两(去芦头),甘草一两(炙微赤、锉),紫菀一两(洗去苗土),杏仁半两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、麸炒微黄)。上药捣罗为末,炼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计时候,以粥饮下二十丸;如弹子大,绵襄一丸,含咽亦佳。(《圣惠力》贝母丸)
④治小儿咳嗽喘闷:贝母(去心,麸炒)半两,甘草(炙)一分。上二味捣罗为散,如二、三岁儿,每一钱匕,水七分,煎至四分,去滓,入牛黄末少许,食后温分二服,更量儿大小加减。(《圣济总录》贝母散)
⑤治百日咳:川贝母五钱,黄郁金、葶苈子、桑白皮、白前、马兜铃各五分。共轧为极细末,备用。1.5~3岁,每次二分;4~7岁,每次五分;8~10岁,每次七分,均一日三次,温水调冲,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。(《江苏中医》(2):36,1965)
⑥治久嗽咽嗌妨闷,咽痛咯血:贝母不以多少,为细末炼蜜和丸,如弹子大,每服一丸,食后含化,日可三服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贝母丸)
⑦治肺痈肺萎:川贝一两,天竺黄、硼砂各一钱,文蛤五分(醋炒)。为末,以枇杷叶刷净蜜炙,熬膏作丸,芡实大,噙咽之。(《医级》贝母括痰丸)
⑧治吐血衄血,或发或止,皆心藏积热所致:贝母一两(炮令黄)。捣细罗为散,不计时候,以温浆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
⑨治忧郁不伸,胸膈不宽:贝母去心,姜汁炒研,姜汁面糊丸,每次七十丸。(《集效方》)
⑩化痰降气,止咳解郁,消食除胀:贝母(去心)一两,姜制厚朴半两。蜜丸梧子大,每白汤下五十丸。(《卫生杂兴》)
⑾下乳:牡蛎、知母、贝母,三物为细末,同猪蹄汤调下。(《汤液本草》三母散)
⑿治瘰疬便毒:皿母、皂角子各半斤。为细末,用皂角半斤锉碎,搓揉浓水,滤过作膏子,和药末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、七十丸,早晨酒下。(《昔济方》贝母丸)
⒀治喉痹肿胀:贝母、山豆根、桔梗、甘草、荆芥、薄荷,煎汤服。(《本草切要》)
⒁治乳痈初发:贝母为末,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,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,垂乳良久乃通。(《仁斋直指加)
⒂治冷泪目昏:贝母一枚,胡椒七粒,为末点之。(《儒门事亲》)
⒃治小儿鹅口,满口白烂:贝母去心为末,半钱,水五分,蜜少许,煎三沸,缴净抹之,日四、五度。(《圣惠方》)
用法 3~9g;研粉冲服,一次1~2g。 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
注意事项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 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。
①《本草经集庄》:"厚朴、白薇为之使。恶槐花。畏秦艽、矾石、莽草。反乌头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,湿痰在胃恶心欲吐,痰饮作寒热,脾胃湿痰作眩晕及我厥头痛中恶呕吐,胃寒作泄并禁用。"
上一条:海蚌含珠
下一条:难丹真珠
本平台不卖药,不开方,不行医,不治病,仅此为中医爱好者提供学习参考素材。身体问题请选择正规医院就诊。

轻壹数据 [ data.cndoct.com ] 版权所有

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苏B2-20120193    工业信息化产业部备案编号: 苏ICP备12056281号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