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老鼠眼、饿蚂蝗、痰切豆、鹿豆、荳豆、野绿豆、野黄豆、老鼠豆、野毛豆、门瘦、酒壶藤、鸟眼睛豆、大叶野绿豆、蔨、乌眼睛豆、鬼豆根、藤黄豆、乌睛珠、光眼铃铃藤、山黑豆、鬼眼睛、一条根、鹿藿、 |
出处 | 《本经》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 1.《唐本草》:鹿藿,所在有之,苗似豌豆,有蔓而长大,人取以为菜,亦微有豆气,故为鹿豆也。 2.《纲目》:鹿豆即野绿豆,多生麦地田野中,苗叶似绿豆而小,引蔓生,生熟皆可食。三月开淡粉紫花,结小荚,其子大如椒子,黑色,可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无毒、 |
味 | 苦、辛、酸、 |
归经 | 胃、肝、脾、肺、心包、 |
功效 | 解毒、痈肿、杀虫、散结、凉血、祛痰、和血、消积、活血、祛风湿、舒筋活络、祛风除湿、消肿止痛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惯发性头痛:鲜鹿藿七钱,水煎服。 ②治妇女产褥热:鹿藿茎叶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 ③治瘰疬:鹿藿五钱,豆腐适量,加水同煮服。 ④治流注,痈肿:鲜鹿藿叶适量。捣烂,酌加烧酒捣匀。外敷。(选方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 ①治惯发性头痛:鲜鹿藿七钱,水煎服。②治妇女产褥热:鹿藿茎叶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③治疾病:鹿藿五钱,豆腐适量,加水同煮服。④治流注,痈肿:鲜鹿藿叶适量。捣烂,酌加烧酒捣匀。外敷。(选方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 |
用法 | 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草或鲜根捣烂敷患处。 内服:放汤,3~5钱,外用:捣敷。 内服:煎汤,9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