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獐肉、 |
出处 | 《别录》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;1.《本草图经》:獐之类甚多,麇其总名也。有有牙者,有无牙者,用之皆同。 2.《纲目》:獐,秋冬居山,春夏居泽。似鹿而小,无角,黄黑色,大者不过二、三十斤。雄者有牙出口外,俗称牙獐。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|
炮制 | |
性 | 温、无毒、 |
味 | 甘、咸、 |
归经 | 脾、 |
功效 | 补虚、祛风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内服:煮食。 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 |
注意事项 | ①《金匮要略》:"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、梅、李果食之,皆病人。" ②陶弘景:"麕肉不可合鹄肉食之,成症痼也。" 1.《金匮要略》: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、梅、李果食之,皆病人。 2.陶弘景:麇肉不可合鹄肉食之,成痼也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