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圆胸地胆、蚖青、杜龙、青虹、蛇要、青蟊、青蠵、青蠵、地胆、 |
出处 | 《本经》 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《本草纲目》:地胆,今处处有之,在地中或墙石内,盖芫青、亭长之类。冬月入蛰者,状如斑蝥。芫青青绿色,斑蝥黄斑色,亭长黑身赤头,地胆黑头赤尾,色虽不同,功亦相近。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(1)地胆,个体较小,长18-22mm。外表 黑蓝色,雄虫触角中部膨大,鞘翅短,腹部大部分露于翅处,腹部干瘪,足和触角常有缺损,质轻而脆。气微臭,味微辛,有毒。 (2)长地胆,个体较大,长18-30mm,雄虫触角中部不膨大,鞘翅极短,叶片状,其他与地胆相似。 |
炮制 | 同米炒,至米焦黄为度,取出,去米,除去翅、足用。 《雷公炮炙论》:"用地胆,以铜刀刮作末子,细研,用重绢罗筛过,研千余下用。" 1.同米炒,至米焦黄为度,取出,去米,除去翅、足用。 2.《雷公炮炙论》:用地胆,以铜刀刮作末子,细研,用重绢罗筛过,研千余下用。 |
性 | 毒、寒、 |
味 | 辛、 |
归经 | 肺、 |
功效 | 蚀疮、逐瘀、散结、攻毒、破血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鼻中息肉肿大,气息闭塞不通:生地胆十枚。细辛半分(末),白芷半分(末)。上以地胆压去汁,和药末,以涂于息肉之上,取消为度。亦单以地胆汁于竹简中盛,当上灌之。无生者,即酒煮汁用之。(《圣惠方》) ②治瘰疬成疮有脓:地胆(去头、足、翅,糯米炒,令米黄)、斑猫(去头、足、翅,糯米炒,令米黄)、牛黄(别研)各一分,芫青十枚(糯米炒,令米黄,去头、翅、足),生大豆黄三十枚。上五味,捣罗四味为末,入牛黄再研匀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一丸,空心茶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地胆丸) ③治小肠气痛:地胆(去翅、足、头,微炒)、朱砂各半两,滑石一两。为末,用苦杖酒食前调服二钱。(《宣明论方》) |
用法 | 0.03~0.06g,炮制后多入丸散用。外用适量,研末或浸酒醋,或制油膏涂敷患处,不宜大面积用。 外用:研末敷贴、发泡或酒煮汁涂。内服:研末入丸、散。 外用 :适量,研末敷贴,发泡或酒煮涂搽。内服:入丸、散,0.3-0.6g,或1-2只。 |
注意事项 | 本品有大毒,内服慎用,孕妇禁用。
有剧毒,内服宜慎;体虚及孕妇忌服。 《本草经集注》:"恶甘草。" 内服宜慎,体虚者及孕妇禁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