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别名 | 螽斯、聒聒儿、郊游子、聒子、聒聒、山蝈蝈、蝈蝈、 |
| 出处 | 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 |
| 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| 性状 | 性状鉴别,本品全体呈长圆形,灰绿色或黄褐色。头略呈圆形,复眼1对,卵圆形,触角1对,长鞭状,多脱落;前胸背板略呈细长圆柱形,中后胸被翅;胸足3对,多脱落,后足较大。气腥。 |
| 炮制 | |
| 性 | 平、 |
| 味 | 辛、微甘、 |
| 归经 | |
| 功效 | 止痛、解毒、行水、通络止痛、利水消肿、 |
| 应用举例 | |
| 用法 | 2~3个,瓦上焙焦,研面,吹耳内或黄酒冲服。 内服:研末,2-3只。外用:适量,研末吹耳。 |
| 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