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花蛤、黄蛤、圆蛤、白利壳、文蛤、 |
出处 | 《本经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 |
性状 | 贝壳略呈三角形,向外隆起,外面灰白色,近壳顶处或全部布有棕色或银灰色轮纹,或被棕色薄膜,平滑而有光泽。内面乳白色或略带青紫,平滑,亦有光泽。质坚硬而重,断面显层状。气无,味淡。以光滑,黄白色,无泥垢者为佳。 |
炮制 | 文蛤:洗净晒干,碾碎。煅文蛤:将文蛤置无烟火上煅红,取出放冷,碾碎。 ①《本草汇言》:"用酒煮一时,乘热捣细用。" ②《本经逢原》:"用酸浆水或醋,煮半日许,捣粉用。" |
性 | 平、无毒、微寒、 |
味 | 咸、 |
归经 | 肾、肺、膀胱、 |
功效 | 利水、化痰、软坚、利湿、除烦、解渴、清热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渴欲饮水不止者:文蛤五两。上一味,杵为散,以沸汤五合,和服方寸匕。(《金匮要略》文蛤散) ②治痰饮胶结不化,为咳逆、为胸痹者:文蛤一两(烧存性,研极细末),姜制半夏、胆星、厚朴、陈广皮、白芥子、于白术、枳实各一两(俱同麸皮拌炒)。上研为末,每早晚各服一钱,食后白汤调服。(《方脉正宗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2~4钱,或入散剂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 《本草经巯》:"病属邪热痰结者宜之,气虚有寒者不得用。"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