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灯笼果、打额泡、地灯笼、天泡果、打扑草、苦灯笼草、炮仔草、母炮草、打头泡、泡泡草、心不干、爆卜草、灯笼泡、鬼灯笼、打卜草、水灯笼草、荷卜草、响铃子、炮仔草、灯笼草、 |
出处 | 《陆川本草》 出自《陆川本草》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全草长25-60cm。茎略呈扁方柱形,具棱,表面灰黄白色或灰青色,密被白色茸毛。叶皱缩卷曲,展平后呈卵圆形,长2-5cm,宽2-3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或微心形,近全缘或有不规则疏粗齿,暗绿色或黄绿色,两面被白色茸毛;齿长叶柄。叶依处具膨大似灯笼状的花萼,有的已压扁,长约2.5cm,宽约2cm,淡黄绿色,薄纸质,半透明,被有柔毛,内有暗黄绿色奖学金果,近圆形,直径约1cm。气微,味甘、基。 以全草幼嫩、色黄绿、带果宿萼多者为佳。 |
炮制 | |
性 | 凉、 |
味 | 苦、淡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行气、清热解毒、消胀、利水、消肿、利尿、消炎、止痛、清热、止痛消肿、清热杀虫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0.5~1两。 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 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