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山豆根、粘身草、胃痛草、红掌草、烂玉树、大红袍、山蚂蝗、细风带、山角豆、烂豆树、山蚂蟥、吊马花、紫藤小槐花、野黄豆、饿蚂蝗、 |
出处 | 《中国药植提要》 出自《中国药植提要》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茎枝圆柱形,直径约3mm,表面具纵棱。可见三出复叶,顶端小叶较大,长5.5-9cm,宽3.5-5cm,椭圆状倒卵形,先端钝或急尖,具硬尖,基部楔形,全缘,枯绿色,下表面具柔毛,质脆。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或荚果,荚果长1.5-2.4cm,腹缝线具缢缩,背缝线深波状,有4-7节,表面密被褐色绢状毛。气微,具豆腥气。 |
炮制 | |
性 | 凉、平、 |
味 | 苦、甘、 |
归经 | 胆、胃、肝、肺、 |
功效 | 止痛、补虚、消食、活血、发表、截疟、镇痛、清热、清热解毒、活血止痛、解毒消肿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腹痛:山豆根种子一分,研末服;或用根五钱,煎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 ②治妇女干血痨:山豆根的根一两。第一剂煎酒服,第二剂炖肉吃。(《贵州草药》) ①治腹痛:山豆根种子一分,研末服;或用根五钱,煎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②治妇女干血痨:山豆根的根一两。第一剂煎酒服,第二剂炖肉吃。(《贵州草药》) |
用法 | 0.3~1两。 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 内服:煎汤,9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取汁涂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