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别名 | 地郎果、地枇杷果、地石榴、地瓜、地瓜果、 |
| 出处 | 《贵州民间药物》 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 |
| 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| 性状 | 性状鉴别 隐花果呈球形或卵圆形,直径0.4-l.2cm。表面黄绿或淡红色,皱缩,基部有短柄。剖开后可见肉质花托内壁着生许多小瘦果。气微,味微计、微涩。 |
| 炮制 | |
| 性 | 微寒、 |
| 味 | 甜、 |
| 归经 | |
| 功效 | 止遗、涩精、清热、清热解毒、祛风除湿、 |
| 应用举例 | ①治梅毒:地瓜果一两,野枇杷一两,大麦冬五钱,小麦冬七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 ②治咽喉疼痛:地枇杷果(嫩的)晒干,每次三钱,泡开水服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 |
| 用法 | 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用开水磨汁。 内服:煎汤,9-30g;或用开水泡饮。 |
| 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