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栗壳、 |
出处 | 《食疗本草》 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《纲目拾遗》:栗壳《纲目》载其治反胃、消渴、泻血,此外无他,不知其能解参之力,胜于莱菔。《杨春涯经验方》解人参,栗子壳煎汤服之。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外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块片,厚约1mm。外表面褐色,平滑无毛,内表面淡褐色,平坦。质坚韧,易折断,断面凸不平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无毒、 |
味 | 涩、甘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止血、生津、降逆、清热散结、化痰止咳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膈气:栗子黑壳煅,同舂米槌上糠等分,蜜丸桐子大。每空心下三十丸。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 ②治鼻衄累医不止:栗壳五两,烧灰,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以粥饮调服。(《圣惠方》) ③治痰火瘰疬:粟壳和猪精肉煎汤服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 ①治膈气:栗子黑壳煅,同春米槌上糠等分,蜜丸桐子大。每空心下三十丸。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②治鼻衄累医不止:栗壳五两,烧灰,研为末。每服二钱,以粥饮调服。(《圣惠方》)③治痰火瘰疬:栗壳和猪精肉煎汤服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、研末或入丸剂。 内服:煎汤,30-60g;煅炭研末,每次3-6g。外用:适量,研未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