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隔山消、紫地榆、红地榆、万两金、雀食地榆、万榄筋、红寒药、赤地榆、 |
出处 | 《滇南本草》 出自《滇南本草》。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干燥根表皮暗褐色,内皮紫色,多皱缩纹理,有须根痕。药材多斜切成片,片长约2.5厘米,阔约1~1.5厘米,厚约2~5毫米;切面黄棕色,木部与皮部常分离,本部色泽较深。易折断,断面粉质样。无臭,味苦。以皮紫心黄者为佳。 性状鉴别 紫地榆根呈圆锥形,长5-15cm,直径1-1.5cm,略弯曲或有分枝。表面紫褐色或暗褐色,有须根痕。质坚实,易折断,断面不平整,粉质,黄棕色,皮部与木部易分离。气无,味苦涩。 |
炮制 | |
性 | 微寒、 |
味 | 苦、涩、 |
归经 | 胃、肝、脾、膀胱、 |
功效 | 止血、止泻、止痢、消炎、止痛、涩肠、健胃、活血、收敛止血、清热利湿、凉血止血、消食健胃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:赤地榆一钱为末,热烧酒下。(《滇南本草》) ②治肠胃积热,大肠经便血或肠风便血,红血痢症:赤地榆一两,槐角(炒,或花亦可)三钱,枳壳五钱,黄芩三钱,荆芥穗二钱,全秦归五钱,黄连(酒炒)二钱。共为细末,合丸桐子大。每服二钱,米汤下。(《滇南本草》) ③治气管炎:紫地榆五钱,陈皮三钱。兑红糖,水煎服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~5钱;浸酒或入丸散。 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烂敷;或研末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