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首页 药材库 偶子

偶子

别名 草蔻、草蔻仁、假麻树、偶子、豆蔻、漏蔻、草果、大草蔻、飞雷子、弯子、豆蔻子、弯子、草豆蔻、
出处 《雷公炮炙论》 出自《雷公炮炙论》。
1.《唐本草》:豆蔻,苗似山姜,花黄白,苗根及子亦似杜若。
2.《海药本草》:豆蔻,其根似益智,皮壳小厚,核如石榴,辛且香,蒳草树也。叶如芄兰而小,三月采其叶,细破阴干之,味近苦而有甘。
3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
来源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
性状 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,直径1.5~2.7cm。表面灰褐色,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,将种子团分成3瓣,每瓣有种子多数,粘连紧密,种子团略光滑。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,长3~5mm,直径约3mm,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,种脊为一条纵沟,一端有种脐;质硬,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,纵断面观呈斜心形,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/2;胚乳灰白色。气香,味辛,微苦。 干燥种子团呈圆球形或椭圆形,直径1.5~2.5厘米,表面灰白色或灰棕色。中间有白色隔膜分成3瓣,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。种子卵圆状多角形,长3~5毫米,直径约3毫米。表面灰棕色,被一层白色透明的假种皮,背稍隆起,合点约在中央,种脐位于背侧面,种脊为一纵沟,经腹面至合点,破开后里面灰白色。气芳香,味辛辣。以个圆、坚实者为佳。 性状鉴别,种了了团类球形或椭圆形,具较明显的3钝棱及3浅沟,长1.5-3cm,直径1.5-3cm;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;中间有黄白色或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,每室有种子22-90(-110)颗,不易散开。种子叶卵圆状多面体,长3-5mm,直径2.5-3mm,背面稍隆起,较厚一端有圆窝状种脐,合点位于较扁端的中央微凹处,腹面有一纵沟,淡褐色种脊沿着纵沟自种脐直达合点,沿合点再向背面也有一纵沟,沟的末端不达种脐。质硬,断面乳白色。气芳香,味辛、辣。以个大、饱满、质结实、气味浓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,种子横切面:类梯形或类方形,外周微波状。假种皮细胞多列。种皮表皮细胞1列,多径向延长,排列整齐,外被角质层。下皮细胞2列,不含色素。色素层细胞3-5列,内含红棕色或淡黄色色素。油细胞间断排列于色素层,多径向延长,内含油滴。内种皮厚壁细胞1列,径向延长,圆柱形,长至39μm,直径至29μm,外壁薄,内壁厚,非木化,胸民腔内含硅质块。外胚乳细胞充满由微小淀粉集结成的淀粉团;有的细胞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。内胚乳细胞充满糊粉粒。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。
粉末特征:灰棕色。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长条一菜,末端渐尖,长至400μm,直径9-31μm,非木化。②下皮细胞长角形或类方形,长至150μm,直径14-31μm,1-3列重迭,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,胞腔内不含深色物。③色素层细胞民红棕色,细胞皱缩,含红棕色色素物,易碎成色素块。④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,内含黄绿色油状物。⑤内种皮厚壁细胞成片,黄棕色或红棕色,表面观多角形,直径14-25μm,壁厚,非木化,胞腔内含硅质块,直径8-15μm;切面观细胞排也栅状,胞腔位于一端,内含硅质块。此外有假种皮细胞、外胚乳细胞、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、簇晶等。
炮制 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 拣净杂质,去壳取仁,用时捣碎。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使(草豆蔻),须去蒂,取向里子后皮,用茱萸同于鏊上缓炒,待茱萸微黄黑,即去茱萸,取草豆蔻皮及子,杵用之。"
②《药类法象》:"(草豆蔻)面包煨熟,去面用。" 拣净杂质,去壳取仁,用时捣碎。
1.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(草豆蔻),须用蒂,取向里子后取皮,用茱萸同于敖上缓炒,待茱萸微黄黑,即去茱萸,取草豆蔻皮及子,杵用之。
2.《药类法象》:(草豆蔻)面包煨熟,去面用。
温、无毒、
辛、涩、
归经 脾、胃、心、肺、大肠、
功效 燥湿、温中、温胃止呕、行气、燥湿健脾、下气、温中止呕、补脾胃、止霍乱、健脾燥湿、益脾胃、除寒、健脾、破气、开郁、解酒毒、
应用举例 ①治脾胃虚弱,不思饮食,呕吐满闷、心腹痛:草豆蔻肉八两,生姜(和皮切作片子)一片,甘草四两(锉碎)。上三味匀和入银器内,用水过药三指许,慢火熬令水尽,取出,焙干,杵为末。每服一钱,沸汤点服。夏月煎之,作冷汤服亦妙。(《博济方》豆蔻汤)
②治呕逆不下食,腹中气逆:豆蔻子七枚(碎),生姜五两,人参一两,甘草一两(炙)。上四味切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。分温二服,相去如人行五,六里。忌海藻、菘菜。(《广济方》豆蔻子汤)
③治冷痰呕逆,胸脯不利:草豆蔻(去皮)、半夏(汤洗去滑,切,焙)各半两,陈橘皮(汤浸去白,焙)三分。上三味,粗捣筛。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入生姜五片,煎至七分,去滓温眼,不拘时侯。(《圣济总录》豆蔻汤)
④治胃口冷,吃食无味及脾泄泻不止,兼治酒后数囿如痢,心胸不快,不思饮食:草豆蔻半两(每个面裹煨,候面焦黄,去面用),甘草一两(炙),肉桂(去皮)一两,陈皮(去白)一两,蛮姜一两。上五味,同为细末。每服一钱半,更入陈米末一钱,水一盏,枣二枚,同煎七分,温服,其滓再煎服之。(《博济方》草豆蔻散)
⑤治小儿藏寒泄泻不止:草豆蔻一枚,剥开皮,入乳香一块在内,复用白面裹,慢火烧令熟,去面及豆蔻皮不用;上为细末,以粟米饮丸如麻子大。每服五、七丸,米饮下,无时。(《史载之方》豆蔻丸)
⑥治霍乱心烦渴,吐利不下食:草豆蔻(去皮)一分,黄连(去须)一两。上二味,粗捣筛。每胀三钱匕,水一盏,乌豆五十粒,生姜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日三。(《圣济总录》草豆蔻汤)
⑦治老疟久而不瘥,及山岚瘴气,远年不愈,兼治脾寒:草豆蔻、肉豆蔻各二个(并用面裹煨,一生一熟),厚朴方圆二寸(一半姜制,一半生用),甘草中指大(一半生,一半炙),生姜枣大二块(一块用湿纸裹煨,一块生用)。上分为二大剂,于发前临晓,用水一升,煎取八合,放至来早,再温服,留滓再煎二次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草豆蔻散)
⑧香口辟臭:豆蔻、细辛,为末含之。(《肘后方》)
用法 3~6g。 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 内服:煎汤,3-6g,宜后下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事项 阴虚血少,津液不足,无寒湿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疏》:"凡疟不由于瘴气;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;湿热瘀滞,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,里急后重,及泄泻暴注口渴,湿热侵脾,因作胀满,或小水不利,咸属暑气湿热,皆不当用。"
②《本草备要》:"忌铁。"
③《本经逢原》:"阴虚血燥者忌之。" 阴虚血少,津液不足者禁服,无寒湿者慎服。
上一条:矮桃草
下一条:小儿腹痛草
本平台不卖药,不开方,不行医,不治病,仅此为中医爱好者提供学习参考素材。身体问题请选择正规医院就诊。

轻壹数据 [ data.cndoct.com ] 版权所有

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苏B2-20120193    工业信息化产业部备案编号: 苏ICP备12056281号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