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首页 药材库 多骨

多骨

别名 多骨、壳蔻、白蔻、圆豆蔻、扣米、豆蔻、白豆蔻、
出处 《本草拾遗》 出自1.《本草拾遗》:白豆蔻,其草形如芭蕉,叶似杜若,长八、九尺而光滑,冬夏不雕;花浅黄色;子作朵如葡萄,初出微青,熟则变白,七月采之。
2.《本草图经》:白豆蔻,今广州、宜州亦有之。不及番舶者佳。
3.《纲目》:白豆蔻子圆大如白牵牛子,其壳
来源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
性状 干燥果实,商品即称"豆蔻"。略呈圆球形,具不显着的钝三棱,直径约1.2~1.7厘米。外皮黄白色,光滑,具隆起的纵纹25~32条,一端有小突起,一端有果柄痕;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。果皮轻脆,易纵向裂开,内含种子20~30粒,集结成团,习称"蔻球"。蔻球分为3瓣,有白色隔膜,每瓣种子7~10粒,习称"白蔻仁"或"蔻米"。为不规则的多面体,直径3~4毫米,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,有微细的波纹,一端有圆形小凹点。质坚硬,断面白色,有油性。气芳香,味辛凉。以个人饱满,果皮薄而完整、气味浓厚者为佳。主产越南、泰国等地。 性状鉴别,(1)白豆蔻,果实类球形,长1.1-1.2cm,直径1.2-1.8cm,具3条钝棱,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,光滑,有多数纵向脉纹,先端有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,两端均有黄色绒毛;果皮薄,受压易开裂,内表面淡黄色且有光泽,中轴胎座,3室,每室有种子7-10颗,种子集结成团。种子呈不规则多面形,背面略隆起,直径3-4mm,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,有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,外被类白色膜状假种皮,较窄端有圆形窝点状种脐,另端有合点,种脊位于腹面,凹陷为一浅纵沟。气味芳香而浓烈,略似樟脑。
(2)爪哇白豆蔻,果实类球形,全3钝棱,直径0.8-1.2cm,果皮无光泽,中轴胎座3室,每室有种子2-4粒。
均以粒大、果皮薄而色洁白、饱满、气味浓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,种子横切面:(1)白豆蔻,尖梯形或不规则三角形,外周微波状。假种皮细胞多列,切向延长。种皮表皮细胞径向延长,长圆形或类长方形,长40-90μm,直径10-45μm,外被角质层。下皮细胞1列,切向延长,含红棕色或黄棕色色素。油细胞1列,褐红色或棕红色,径向延长,圆柱形,长至26μm,直径至21μm,胞腔含硅质块,外胚乳细胞含由微小淀粉粒集红成的淀粉团,并有细小草酸钙方晶。骨胚乳细胞含糊粉粒。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。
(2)爪哇白豆蔻种皮表皮细胞较小,长12-40μm,直径8-20μm;油细胞多和径向延长。
粉末特征:白豆蔻淡棕色或红灰色。①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,长至662μm,直径18-58μm。②下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,长72-146μm,直径16-50μm,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;胞腔内含黄棕色或红棕色色素块。③油细胞切面观类方形。④内种皮厚壁细胞表面观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,直径7-23μm,壁厚,非木化,胞腔内硅质块,直径5-16μm;切面观细胞排成栅状,外壁较薄,内壁极厚,胞腔位于上端,含硅质块。此外,有假种皮细胞、色素细胞、外胚乳细胞、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、簇晶等。
炮制 拣净杂质,筛去皮屑,打碎,或剥去果壳,取仁打碎用。
《纲目》:"白豆蔻入药去皮炒用。" 拣净杂质,筛去皮屑,打碎,或剥去果壳,取仁打碎用。
温、无毒、
辛、
归经 肺、脾、胃、心、肝、
功效 除寒、宽中、行气、燥湿、暖胃、消谷、消食、下气、益脾胃、补肺气、解酒毒、暖脾胃、化湿行气、温中止呕、开胃消食、
应用举例 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:白豆蔻仁三钱。为末,酒送下。(《赤水玄珠》白豆蔻散)
②治胃气冷,吃饭即欲得吐:白豆蔻子三枚,捣,筛,更研细,好酒一盏,微温调之,并饮三、两盏。(《随身备急方》)
③治脾胃气不和,止脾泄泻痢:白豆蔻二两(用仁,一半生一半熟),枳壳半斤(去瓤,以浆水煮软,麸炒令香止),肉桂二两(去皮),橘皮二两(去瓤,炒,切细),诃子二两(去核,半生半熟),当归二两(洗)。上六味,杵为末,每服-钱,水一中盏。姜、枣同煎至七分,稍温服。如要丸,用好枣,浆水煮,去皮核,细研,为丸如桐子大。以姜擘破,炒令黑色,入水煎汤,下十五丸。(《博济方》白豆蔻散)
④治气膈脾胃,全不进食:白豆蔻仁、缩砂各二两,陈米一升(淘洗,略燕过,铫内炒),丁香半两(不见火)。上为细末,枣肉为丸,如小赤豆大。每服五、七十丸至百丸,米饮下。(《魏氏家藏方》太仓丸)
⑤治妊娠呕吐:白豆蔻一钱,竹茹三钱,大枣三枚,鲜姜一钱。将生姜捣碎取汁,前三药煎取一茶杯(约50~60毫升)过滤,冲姜汁服。(《武汉医药卫生》(3):288,1959)
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:白豆蔻仁十四个,缩砂仁十四个,生甘草二钱,炙甘草二钱,为末,常掺入儿口中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⑦治呕吐哕:白蔻、藿香、半夏、陈皮、生姜。水煎服。(《沈氏尊生书》白豆蔻汤)
⑧治产后呃逆:白豆蔻、丁香各半两。研细,桃仁汤服一钱,少顷再服。(《乾坤生意》) 三仁汤《温病条辨》;黄芩滑石汤《温病条辨》;白豆蔻汤《圣济总录》;沉香汤《圣济总录》;补和汤《圣济总录》
用法 内服:煎汤(不宜久煎),0.5~2钱;或入丸、散。 内服:煎汤,3-6,后下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事项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。
①《本草经疏》:"凡火升作呕,因热腹痛,法咸忌之。"
②《本草汇言》:"凡喘嗽呕吐,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;疟疾不由于瘴邪,而因于阴阳两虚者;目中赤脉白翳,不因于暴病寒风,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,皆不可犯。"
③《本草备要》:"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。"
④《本经逢原》:"忌见火。" 阴虚血燥者禁服。
上一条:桑滋干
下一条:山橙
本平台不卖药,不开方,不行医,不治病,仅此为中医爱好者提供学习参考素材。身体问题请选择正规医院就诊。

轻壹数据 [ data.cndoct.com ] 版权所有

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苏B2-20120193    工业信息化产业部备案编号: 苏ICP备12056281号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