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老米、陈廪米、陈米、火米、红粟、陈禀米、红粟、陈仓米、 |
出处 | 《食性本草》
出自《食性本草》。 1.陶弘景:陈廪米,此今久入仓陈亦者,汤中多用之,人以作醋酒,胜于新粳米。 2.《本草衍义》:陈廪米,今《经》与诸家注说皆不言是粳米,为复是粟米,然粳、粟二米,陈者性皆冷,频食之,令人自利,与《经》所说稍戾,煎煮亦无膏腻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温、无毒、 |
味 | 酸、咸、淡、 |
归经 | 胃、脾、大肠、心、 |
功效 | 除烦、渗湿止泻、涩肠胃、利小便、通血脉、坚筋骨、除烦渴、补五脏、补中益气、养胃、止泻、除热、和胃、渗湿、止泄、调中、止渴、止痢、下气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吐痢后大渴,饮水不止:陈廪米(水淘净)二合,用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滓,空心温服,晚食前再煎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陈米汤) ②治暑月吐泻:陈仓米二升,麦芽四两,黄连四两(切)。同蒸熟,焙,研为末,水丸,梧子大。每服百丸,白汤送下。(《纲目》) ③治噤口痢,不拘赤白:陈仓米,赤痢用三钱,白痢用七钱,赤白相兼用五钱;黄连,赤痢用七钱,白痢用三钱,赤白相兼用五钱。上锉,水一钟半,煎至七分,露一宵,空心温服。(《古今医鉴》仓连煎) ④治胃反及膈气不下食:陈仓米(焙干,为末)五两,沉香末五钱。令匀,米饮调下。(《普济方》) |
用法 | 0.3~1两。 内服:煎汤或入丸、散。 内服:适量,煎汤;或入丸、散。 |
注意事项 | 《本草拾遗》:“和马肉食品店之发痼疾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