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小白蜡、苦味散、苦丁茶、苦丁茶、苦茶叶、 |
出处 | 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 出自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叶多破碎,部分数片粘合,呈绿褐色、茶褐色或棕褐色。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、卵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4-8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全缘,上面平滑光亮,下面主脉突起;叶柄长0.3-1.2cm。 革质,质脆。微具焦糖气,味苦、甜。 |
炮制 | |
性 | 凉、 |
味 | 苦、微甘、 |
归经 | 肝、 |
功效 | 解毒、利尿、解热、清热、清火、清肝火、解热毒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火眼初起:苦茶叶五、六斤,熬浓汁过滤,再继续熬成膏,摊纸上,做成膏药,外贴两眼,每晚一次,贴三、四次。又治一切无名肿毒,湿疮烂疡,膏布摊外贴。又治小儿口中发热腐烂,膏调温开水,日服三次,并治腹中热痛。 ②治热牙匿:苦茶叶捣烂后,放牙缝中。 ③治乳痈已溃烂,流黄水者:苦茶叶、糯叶各一两,晒干研末,另用苦茶叶煎水洗,又用此药水调药末,外敷患处,但须留头,一日一换。 ④治汤火伤已化脓:苦茶叶焙干为末,先以苦茶叶煎水先净伤处,再上此药。(选方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 |
用法 | 内服:熬膏。外用:煎水洗、研末调敷或熬膏涂。 内服:煎汤,10~15g;代茶饮;熬膏。外用:适量,熬膏贴、煎水洗、研未撤或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