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田七、滇七、参三七、汉三七、山漆、金不换、血参、田三七、田漆、田七、三七、 |
出处 | 《纲目》 |
来源 |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 |
性状 |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,长1~6cm,直径1~4c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,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。顶端有茎痕,周围有瘤状突起。体重,质坚实,断面灰绿色、黄绿色或灰白色,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。气微,味苦回甜。筋条呈圆柱形,长2~6cm,上端直径约0.8cm,下端直径约0.3cm。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,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,断面中心灰白色,边缘灰色。
干燥的根,呈不规则类圆柱形或纺锤形,长约3~5厘米,直径约0.3~3厘米,顶端有根茎残基。外表灰黄色或棕黑色,有光泽,具断续的纵皱纹,及横向隆起之皮孔,并有支根的断痕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,断面木部与皮部常分离,皮部黄色、灰色或棕黑色,本部角质光滑,有放射状纹理。气微,味先苦而后微甜。以个大坚实、体重皮细、断面棕黑色、无裂痕者为佳。 "筋条"、"剪口"及"绒根"大多不饱满而有较多的纵皱,并带有灰黄色的栓皮。易折断,断面颗粒状或角质状。 |
炮制 | 三七粉:取三七,洗净,干燥,碾细粉。
开花前采收3年以上的鲜三七,去茎叶泥土,摘下芦头、侧根、须根,分开大小,晒至六、七成干时,用谷壳掺和,边晒边搓揉,使其体质结实,再晒至足干。 夏季采花,阴干或熏蒸晒干。 拣尽杂质,捣碎,研末或润透切片晒干。三七粉 取三七,洗净,干燥,碾细粉。 |
性 | 温、无毒、平、 |
味 | 甘、微苦、 |
归经 | 胃、肝、大肠、心、肾、肺、心包、 |
功效 | 止血、痈肿、行瘀、定痛、消肿止痛、散瘀止血、清热、活血、平肝、消肿定痛、降压、和营、散瘀、散血、消肿、通脉、 |
应用举例 | 1、吐血,衄血,大、小便出血:三七1钱,花蕊石、血余炭各0.5钱,研末分4次吞服,每日2次。 2、跌打损伤:三七1~2钱,磨甜酒内服,或研末内服。 3、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:三七研末,每服3分,每日3次。一般服2日后腹痛减轻,4~5日后肠蠕动恢复,7日左右肠梗阻解除,10日基本痊愈。继续服至15日以巩固疗效。 4、消化性溃疡(瘀痛型):三七0.5~1钱,研粉吞服,当归、桃仁、延胡索、赤芍、失笑散各3钱,乳香、没药各1钱。(此型可能为穿透性溃疡。) ①治吐血,衄血:山漆一钱,自嚼,米汤送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 ②治吐血:鸡蛋一枚,打开,和三七末一钱,藕汁一小杯,陈酒半小杯,隔汤炖熟食之。(《同寿录》) ③治咳血,兼治吐衄,理瘀血及二便下血:花蕊石三钱(煅存性),三七二钱,血余一钱(煅存性)。共研细末。分两次,开水送服。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化血丹) ④治亦痢血痢:三七三钱,研末,米泔水调服。 ⑤治大肠下血:三七研末,同淡白酒调一、二钱服。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。 ⑥治产后血多:三七研末,米汤服一钱。 ⑦治赤眼,十分重者:三七根磨汁涂四围。(④方以下出《濒湖集简方》) ⑧治刀伤,收口:好龙骨、象皮、血竭、人参三七、乳香、没药、降香末各等分。为末,温酒下。或掺上。(《纲目拾遗》七宝散) ⑨止血:人参三七、白蜡、乳香、降香、血竭、五倍、牡蛎各等分。不经火,为末。敷之。(《回生集》军门止血方) ⑩治无名痈肿,疼痛不止:山漆磨米醋调涂。已破者,研末干涂。(《纲目》) ⑾吐血、务血不止。用三七一钱,口嚼烂,米汤送下。 ⑿赤痢血痢。用三七三钱,研细,淘米水调服。 ⒀大肠下血。用三七研细,淡白酒调一至二钱服。三服可愈。 ⒁妇女血崩。治法同上。 ⒂重度赤眼。用三七根磨汁,涂眼睛周围,很见效。 ⒃无名痈肿,疼痛不止。用三七根磨米醋调涂;如痈已破,则用三七研细干涂。 ⒄虎咬虫伤。用三七研细,每服三钱,米汤送下。另取三七嚼涂伤处。 |
用法 | 3~9g;研粉吞服,一次1~3g。外用适量。
块根:1~3钱,研末用白开水送服。不宜入煎剂。 花:适量,开水冲泡当茶饮。 内服:煎汤,1.5~3钱;研末,0.5~1钱。外用:磨汁涂、研末撒或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 孕妇慎用。
孕妇忌服。 ①《本草从新》:"能损新血,无瘀者勿用。" ②《得配本草》:"血虚吐衄,血热妄行者禁用。"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