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菥蓂子、 |
出处 | 《本经》 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干燥种子黑褐色,细小,长约1.5毫米,宽1~1.5毫米,表面有向心隆起的环纹,无毛。以籽粒饱满、黑色、干燥、无灰土杂质者为佳。 性状鉴别 种扁圆形,长约1.8mm,宽约1.2mm;表面棕黑色,两面各有5-7条突起偏心性环纹,基部尖,并有小凹。种皮薄,无胚乳,子叶直叠。气微,味淡。 |
炮制 | |
性 | 微温、无毒、 |
味 | 辛、 |
归经 | 肝、肾、脾、 |
功效 | 明目、除痹、益精、祛风湿、补五脏、 |
应用举例 | 治眼热痛,泪不止:菥蓂子,捣筛为末,欲卧,以铜箸点眼中,当有热泪及恶物出,并去胬肉,可三、四十夜点之。(《海上集验方》) 治眼热痛,泪不止: 菥蓂子,捣筛为末,欲卧,以铜箸点眼中,当有热泪及恶物出,并去胬肉,可三、四十夜点之。(《海上集验方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外用:研末点眼。 内服:煎汤,5-15g。 |
注意事项 |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得荆实、细辛良。恶干姜、苦参。" ②《药性论》:"苦参为使。" 1.《本草经集注》:得荆实、细辛良。恶干姜、苦参。 2.《药性论》:苦参为使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