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柘木、 |
出处 | 《本草拾遗》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 1.《本草衍义》:柘木,里有纹,亦可旋为器。叶饲蚕曰柘蚕。叶硬,然不及桑叶。 2.《纲目》:杨,处处山中有之,喜丛生。干疏而直,叶丰而厚,团而有尖。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,名佳子。其木染黄赤色,谓之柘黄。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木材圆柱形,较粗壮。全体黄色或淡黄棕色。表面较光滑。质地硬,难折断,断面不平坦,黄色至黄棕色,中央可见小髓。气微,味淡。 |
炮制 | |
性 | 温、无毒、 |
味 | 甘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|
应用举例 | ①治月经过多:柘树、马鞭草、榆树。水煎兑红糖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 ②洗目令明:拓木煎汤,按日温洗。(《海上方》) ③治飞丝入目:柘树浆点(目)了,绵裹箸头,蘸水于眼上缴拭涎毒。(《医学纲目》) ①治月经过多:柘树、马鞭草、榆树。水煎兑红糖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②洗目令明:柘木煎汤,按日温洗。(《海上方》) ③治飞丝入目:柘树浆点(目)了,绵裹箸头,蘸水于眼上缴拭涎毒。(《医学纲目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煎水洗。 内服:煎汤,15-6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