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唐大黄、台黄、土大黄、峪黄、籽黄、北大黄、大黄、格西古讷、野大黄、酸酸草、黄古卵子、苦大黄、华北大黄、祁黄、庄黄、山大黄、 |
出处 | 出自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 |
来源 | 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根及根茎呈不规则类圆柱形,上端较粗,下端稍细,长5-10cm,直径1.5-5cm。栓皮多已刮去,表面红褐色而黄,无横纹,质坚而轻。断面无星点,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。新断面黄至棕红色,在紫外光下,显蓝紫色荧光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 显微鉴别 根及根茎横切面与大黄不同点:射线细胞1列,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。簇晶直径17-85μm,淀粉粒直径3-17μm。 理化鉴别 本品新断面在紫外灯下,显蓝紫色荧光。 |
炮制 | |
性 | 寒、 |
味 | 苦、 |
归经 | 胃、大肠、 |
功效 | 凉血、痈肿、行瘀、泻热解毒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-10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 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:体虚及胎前、产后忌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