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椰子、 |
出处 |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1.性状鉴别:本品呈心形,直径约5-10cm,有时纵剖成两瓣;种皮棕紫红色,具众多而凹陷的网状纹理,其一侧有数条纵理(种脊),种皮薄。果肉(胚乳)厚约Icm,洁白色,内有大形空腔,新鲜食之香而可口,干时较硬,折断面光滑,富油性。气微,味微甘。如放置时间过长,胚乳变为淡黄,则有脂肪酸败气,味微辛辣。 2.显微鉴别:粉末特征:2.1.种皮石细胞长圆锥形或狭椭圆形,长40-70μm,直径20-30μm,淡黄色至棕黄色,壁孔明显或不甚明显。 2.2.导管孔纹和螺纹,直径10-30μm。 2.3.胚乳细胞多角形至长方形,内含油滴和少数棕色块状物。 2.4.种皮细胞呈棕色不规则。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温、 |
味 | 辛、甘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杀虫、利湿、利尿、补虚、生津、补脾、止痒、催乳、祛风、益肾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椰汁或椰肉适量;外用椰壳放炉上烧,用碗覆盖收集其蒸气,冷凝得馏油,加30%酒精混合后涂患处。 内服:煎汤,6-15g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