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南竹叶、天竹叶、南天竹叶、 |
出处 | 《纲目拾遗》 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二至三回羽状复叶,最末的小羽片有小叶3-5枚;小叶椭圆状披针形,长3-10cm,宽0.5-1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表面深绿色或红色。革质。气微,味苦。 |
炮制 | |
性 | 寒、无毒、 |
味 | 苦、 |
归经 | 肺、膀胱、 |
功效 | 止血、止咳、泻火、解毒、清热利湿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人稍觉头痛,身体酸困,便即感冒寒邪,急宜服此药发散,毋使传经,变成时疫:南天竹叶三十片,乌梅、红枣各三枚,灯心三十根,芫荽梗三段(无芫荽梗以葱白三节代之),甘草、麦冬各三钱,柴胡二钱。水二钟,煎一钟,不拘时温服,微汗即愈。(《行箧检秘》却疫方) ②去风火热肿,眵泪赤痛:南天竹叶(煎水)洗眼。(《纲目拾遗》) ③治小儿疳病:南天竹叶,煎汤代茶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) ④治瘰疬初起:南竹叶,威灵仙、夏枯草、金银花各四两,陈酒四壶(浸泡),隔水煮透,一日三服。每服药酒,须吞丸药。丸药方:僵蚕一斤(炒研),砂糖和丸桐子大,每次吞一钱。(《百草镜》) ⑤治疮毒:南天竹全苗。捣烂敷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 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烂涂敷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