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首页 药材库 青小豆

青小豆

别名 青小豆、绿豆、
出处 《开宝本草》 1.《开宝本草》:绿豆,肉平,圆小绿者佳。又有植豆,苗子相似。
2.《日用本草》:绿豆,有官绿、油绿,主疗则一。
3.《纲目》:绿豆,处处种之。三、四月下种,苗高尺许,叶小而有毛,至秋开小花,荚如赤豆荚,粒粗而色鲜者为官绿,皮薄而粉多;粒小而
来源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
性状 干燥种子呈短矩圆形,长4~6毫米,表面绿黄色或暗绿色,光泽。种脐位于一侧上端,长约为种子的1/3,呈白色纵向线形。种皮薄而韧,剥离后露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种仁,子叶2枚,肥厚。质坚硬。 性状鉴别 种子短矩圆形,长4-6mm。表面绿黄色、暗绿色、绿棕色,光滑而有光泽。种脐位于种子的一侧,白色,条形,约为种子长的1/2。种皮薄而坚韧,剥离后露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2片肥厚的子叶。气微,嚼之具豆腥气。以粒大、饱满、色绿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灰白色或类白色。①淀粉粒极多,主为单粒,肾形、长圆形、类圆形、圆三角形或卵圆形,有的一端稍尖凸,直径3-30μm,脐点短缝状、星状或点状,有的辐射状开裂,少数层纹可见。②种皮栅状细胞成片,顶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稍延长,孔沟细密,胞腔细小或不明显,稍下胞腔条状;底面观胞腔大,可见含一晶体。③种皮支持(滴漏)细胞侧(断)面观呈哑铃状,长17-55μm,侧壁中部厚至8μm;表面观呈类圆形或长圆形,直径14-38μm,可见环状增厚壁。④星状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,有多数浅短分枝状突起,枝端较平截,细胞直径19-34μm,胞腔内含黄棕色物。⑤色素块较多,黄棕色或红棕色,存在于星状细胞或薄壁细胞中。⑥主为螺纹或环纹导管,直径5-14μm。
炮制
寒、无毒、
甘、
归经 胃、心、大肠、
功效 痈肿、消暑、解毒、明目、利水、清热解毒、解热、利小便、厚肠胃、益气力、下气、清火、清热、清暑、除热、消肿、润燥、止泄、益气、
应用举例 ①解暑:绿豆淘净,下锅加水,大火一滚,取汤停冷色碧食之。如多滚则色浊,不堪食矣。(《遵生八笺》绿豆汤)
②治消渴,小便如常:绿豆二升,净淘,用水一斗,煮烂研细,澄滤取汁,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。(《圣济总录》绿豆汁)
③治十种水气:绿豆二合半,大附子一只(去皮、脐,切作两片)。水三碗,煮熟,空心卧时食豆,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,再以绿豆二合半,如前煮食,第三日别以绿豆、附子如前煮食,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,水从小便下,肿自消,未消再服。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)
④治小便不通,淋沥:青小豆半升,冬麻子三合(捣碎,以水二升淘,绞取汁),陈橘皮一合(末)。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热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⑤治赤痢经年不愈:绿豆角蒸熟,随意食之。
⑥治小儿遍身火丹并赤游肿:绿豆、大黄。为末,薄荷蜜水调涂。
⑦治痈疽:赤小豆、绿豆、黑豆、川姜黄。上为细末,未发起,姜汁和井华水调敷;已发起,蜜水调敷。(⑤方以下出《普济方》)
⑧治金石丹火药毒,并酒毒,烟毒、煤毒为病:绿豆一升,生捣末,豆腐浆二碗,调服。一时无豆腐浆,用糯米泔顿温亦可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⑨解乌头毒:绿豆四两,生甘草二两,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 ①解暑: 绿豆淘净,下锅加水,大火一滚,取汤停冷色碧食之。如多滚则色浊,不堪食矣。(《遵生八笺》绿豆汤)②治消渴,小便如常: 绿豆二升,净淘,用水—斗,煮烂研细,澄滤取计,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。(《圣济总录》绿豆汁)③治十种水气: 绿豆二台半,大附子一只(去皮、脐,切作两片)。水三碗,煮熟,空心卧时食豆,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,再以绿豆二合半,如前煮食,第三日别以绿豆、附子如前煮食,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,水从小便下,肿自消,未消再服。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。(《朱氏集验医方》)④治小便不通,淋沥:青小豆半升,冬麻子三合(捣碎,以水二升淘,绞取汁),陈橘皮一合(末)。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熟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)⑤治赤痢经年不愈: 绿豆角蒸熟,随意食之。⑥治小儿遍身火丹并赤游肿: 绿豆、大黄。为末,薄荷蜜水调涂。⑦治痈疽: 赤小豆、绿豆、黑豆、川姜黄。上为细末,未发起,姜汁和井华水调敷;已发起,蜜水调敷。(⑤方以下出《普济方》)⑧治金石丹火药毒,并酒毒、烟毒、煤毒为病: 绿豆一升,生捣末,豆腐浆二碗,调服。一时无豆腐浆,用糯米泔顿温亦可。(《本草汇言》)⑨解乌头毒: 绿豆四两,生甘草二两,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用法 0.5~1两,大剂量可用4两,煎服。 内服:煎汤,0.5~1两;研末或生研绞汁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 内服:煎汤,15-30g,大剂量可用120g;研末;或生研绞汁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注意事项 ①孟诜:"今人食绿豆皆挞去皮,即有少壅气,若愈病须和皮,故不可去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反榧子壳,害人。"
③《本草经疏》:"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。" 1. 孟诜:今人食绿豆皆挞去皮,即有少壅气,若愈病须和皮,放不可去。
2.《本草拾遗》:反榧子壳,害人。
3.《本草经疏》: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。
上一条:红根
下一条:老鸦蒜
本平台不卖药,不开方,不行医,不治病,仅此为中医爱好者提供学习参考素材。身体问题请选择正规医院就诊。

轻壹数据 [ data.cndoct.com ] 版权所有

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苏B2-20120193    工业信息化产业部备案编号: 苏ICP备12056281号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