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冬菇、菊花菇、香蕈、合蕈、台蕈、台菌、雷惊蕈、戴沙、石蕈、椎蕈、香信、香纹、香菇、 |
出处 | 香菇原称香蕈。 1.《日用本草》始入药用,云:“蕈生桐、柳、枳椇木上,紫色者,名香蕈。”2.早在宋代陈仁玉《菌谱》载:“合蕈,生邑极西韦羌山,高迥秀异。寒极雪收,林木坚瘦,春气微欲动,土松芽活,此菌候也。菌质外褐色,肌理玉洁芳香,韵味发釜鬲,闻百步 |
来源 |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菌盖半肉质,扁半球形,或平展,直径4-12cm。表面褐色或紫褐色,有淡褐色或褐色鳞片,具不规则裂纹。菌肉类白色或淡棕色。菌褶类白色或浅棕色。菌柄中生或偏生,近圆柱形或稍扁,弯生或直生,常有鳞片,上部白色,下部白至褐色,内实。柄基部较膨大。气微香,味淡。 |
炮制 | 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泥土。饮片性状:参见“药材鉴别”项。 贮干燥容器内,密闭,置阴凉干燥处。防霉,防蛀。 |
性 | 平、无毒、 |
味 | 甘、 |
归经 | 胃、肝、 |
功效 | 化痰理气、抗癌、透疹、补虚、祛风、和血、解毒、破血、益气、健脾开胃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6-9g,鲜品15-30g。 |
注意事项 | 脾胃寒湿气滞者禁服。 1.《本草求真》:“(香蕈)性极滞濡,中虚服之有益,中寒与滞,食之不无滋害。”2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痧痘后、产后、病后忌之,性能动风故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