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白幕、白幕、天雄、 |
出处 | 《本经》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 1.《唐本草》:天雄、附子、乌头等,并以蜀道绵州、龙州出者佳。余处纵有造得者,力弱都不相似。江南来者,全不堪用。 2.《纲目》:天雄有二种。一种是蜀人种附子而生出长者,或种附子而尽变成长者,即如种芋形状不一之类;一种是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、 |
性状 | 1.性状鉴别 块根长圆锥形,稍弯曲,顶端常有短残茎,中部多向一侧略膨大,长2.5-7.5cm,直径1.2-3cm。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,有小瘤状突起的支根。质坚实,断面类白色或淡灰黄色,形成层环多角形。气微,味辛辣,麻舌。 2.显微鉴别 母根横切面: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化细胞,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;内皮层不甚明显韧皮部散有筛管群,内侧偶见纤维束。形成层环状多角形。其内外侧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。木质部导管多列,径向或略呈“V”形排列。髓部明显。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。 |
炮制 | ①《雷公炮炙论)):"宜炮皴坼后去皮尖底用,不然阴制用并得。" ②《药性论》:"干姜制用之。" ③《日华子本草)):"凡丸、散炮去皮脐用,饮药即和皮生使甚佳。" ④《纲目》:"熟用。一法,每十两,以酒浸七日,掘土坑,用炭半枰煅赤,去火,以醋二升沃之,侯干,趁热入天雄在内,小盆合一夜,取出,去脐用之。" 1.《雷公炮炙论》:宜炮皴坼后去皮尖底用,不然阴制用并得。 2.《药性论》:干姜制用之。 3.《日华子本草》:凡丸、散炮去皮脐用,饮药即和皮生使甚佳。 4.《纲目》:熟用。一法,每十两,以酒浸七日,掘土坑,用炭半枰煅赤,去火,以醋二升沃之,候干,趁热入天雄在内,小盆合一夜,取出,去脐用之。 |
性 | 大毒、热、 |
味 | 辛、甘、 |
归经 | 肾、 |
功效 | 助阳、散寒、发汗、祛风、益精、燥湿、消风、缓急、明目、调血脉、破积聚、强筋骨、祛风散寒、排脓止痛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元阳素虚,寒邪外攻,手足厥冷,大、小便滑数,小便白浑,六脉沉微,除痼冷,扶元气及伤寒阴毒:乌头、附子、天雄(并炮裂、去皮脐)等分。为租末,每服四钱,水二盏,姜十五片,煎八分,温服。(《肘后方》三建汤) ②治肾脏虚积,冷气攻腹疼痛,少力,行步难,不思饮食:天雄(炮裂、去皮脐)二两,茴香子(炒)、山芋、蜀椒(去目及口合者,炒出汗)各-两。上四味,捣罗为末,用羊肾一对,切去皮膜细研,酒、面同煮成膏,候冷拌前药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,温酒盐汤任下,空心食前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天雄丸) ③治风湿痹皮肉不仁,骨髓疼痛不可忍者:天雄(炮裂,去皮脐)、附子(炮裂、去皮脐)各一两,桂(去粗皮)一两半,干姜(炮)三两,防风(去叉)三两。上五味,为细末,炼蜜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温酒下,日三夜一。(《圣济总录》天雄丸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0.8~2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 内服:煎汤,2-6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内服宜炮制后用。 |
注意事项 | 阴虚阳盛及孕妇禁服。 《本草经集注》:"远志为之使。恶腐婢。" 阴虚阳盛者及孕妇禁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