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苻、蜀羊泉、谷菜、鬼目草、白草、排风、白幕、鬼目菜、天灯笼、和尚头草、望冬红、酸尖菜、排风藤、土防风、耳坠菜、金线绿毛龟草、葫芦草、毛风藤、毛老人、红道士、毛和尚、野猫耳朵、胡毛藤、羊仔耳、生毛梢、龙毛龟、毛燕仔、红麦禾、彀菜、排风草、耳坠风、毛见藤、生毛稍、毛相公、望风藤、毛千里光、毛秀才、鹰咬豆子、毛道士、毛葫芦、葫芦藤、白毛藤、 |
出处 | 《百草镜》
出自1.《百草镜》。 2.《尔雅》郭璞注:今江东有鬼目草,茎似葛,叶员而毛,子如耳珰也,赤色丛生。 3.《别录》:白英、生益州山谷。春采叶,夏采茎,秋采花、冬采根。 4.《唐本草》:白英,鬼目草也,蔓生,叶似王瓜,小长而五桠,实圆若龙葵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干燥的茎,类圆柱形,直径约2~7毫米,外表黄绿色至暗棕色,密被灰白色的毛茸,在较粗的茎上,毛茸极少或无,具纵皱纹,且有光泽;质硬而脆,断面淡绿色,纤维性,中央形成空洞。叶皱缩卷曲,密被毛茸,叶柄长约1~2厘米。有的带有淡黄色至暗红色的果实。以干燥、肥嫩、叶绿、无子、无杂草者为佳。
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,有分枝,长短不等,长可达1.2m,直径2-7mm。表面黄绿色至棕绿色,密被灰白色柔毛,粗茎通常毛较少或无毛。叶互生,叶片皱缩卷曲,暗绿色,展平后戟形或琴形,被毛茸;叶柄长1-3cm。有时附黄绿色,或暗红色的果实。茎质硬而脆,断面纤维生,髓部白色或中空;中质脆易碎。气微,味苦。 以茎粗壮、叶绿、无果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:表皮外侧附腺毛和非腺毛。皮层较厚。中柱鞘纤维断续排列成环。维管束双韧型,韧皮部狭窄。髓部有的细胞含砂晶。 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密被腺毛和非,柄1-5细胞,有的细胞缢缩;非腺毛4-6细胞,顶端稍钝;气孔不定式,副卫细胞3-6个。 |
炮制 | |
性 | 寒、平、无毒、 |
味 | 苦、甘、涩、 |
归经 | 胆、肝、肾、 |
功效 | 止血、利湿、祛风、痈肿、解毒、活血、解热毒、清湿热、清热解毒、清热利湿、解毒消肿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黄疸初起:白毛藤、神仙对坐草、大茵陈、三白草、车前草各等分。白酒煎服。(《百草镜》) ②治肝硬化初期:鲜白英一至三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③治风痛:桑黄二两,白毛藤二两。切碎,用绍兴原坛酒六斤,煎三炷香。每日服一饭碗。(《杨春涯经验方》) ④治风湿关节痛:排风藤一两,忍冬一两,五加皮一两。好酒一斤泡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 ⑤治妇女白带:白毛藤煎汁,烧小公鸡或桂圆,连汁食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 ⑥治小儿肝热:鲜白英五钱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⑦治风火赤眼:白英鲜叶捣烂,调入乳外敷眼险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⑧治疗疮肿毒:鲜白毛藤全草四两,炖服。另以鲜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闽东本草》) ⑨治疥疮:白毛藤全草一两至一两五钱(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)。和肥猪肉六两,酌加水煎,分两次吃下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5~8钱(鲜者1~2两)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、捣敷或捣汁涂。 内服:煎汤,15-30g,鲜者30-6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、捣敷涂。 |
注意事项 | 《闽东本草》:"体虚无湿热者忌用。" 《闽东本草》:体虚无湿热者忌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