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刺玫花、 |
出处 | 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 出自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花蕾略呈类球形,直径1-2cm,偶有苞片2枚。花托类球形与花萼合生,花梗具短腺毛;萼片5,卵状披针形,长1.5-2.5cm,边缘具短柔毛和腺毛,萼筒无毛;花瓣深玫瑰红色,久贮呈棕褐色,倒卵形;花柱短于雄蕊,柱头圆形密被绒毛。气微,味涩微苦。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红棕色。①腺毛长84-255μm,多着生于花萼表面,头部为多细胞,扁球形,直径61-150μm,柄部细胞多列性。②非腺毛长130-680μm,密生于花萼内表面,外表面较少,单细胞多弯曲,表面光滑。③草酸钙簇晶多分布于花萼及花冠表面。④花粉粒极面观类三角形,大小为23(21-27)μm×25(22-30)μm,赤道面观类圆形,大小为25(22-30)μm×26(22-30.4)μm;具3孔沟;表面有点状雕纹。⑤气孔多为不定式。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 |
味 | 酸、甘、 |
归经 | 肝、脾、 |
功效 | 止咳、痛经、理气和胃、 |
应用举例 | |
用法 | 刺玫花3~6朵,煎水服。 内服:煎汤,3-6g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