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栗毛壳、栗刺壳、风栗壳、板栗壳斗、板栗壳斗、栗毛球、 |
出处 | 《纲目》 出自《本草纲目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总苞球形,直径3-5cm,外面有不锐被毛的刺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 |
味 | 涩、甘、 |
归经 | |
功效 | 止血、化痰、清热散结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痰火头疬:风栗壳一两,蜜枣三枚。同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 ②治痰火核:风栗壳配夏枯草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 ③治丹毒红肿:板栗壳斗水煎洗患部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 ④治小儿百日咳:风粟壳三钱,加糖冬瓜五钱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 ①治痰火头疬:风栗壳一两,蜜枣三枚。同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②治痰火核:风栗壳配夏枯草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③治丹毒红肿:板栗壳斗水煎洗患部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④治小儿百日咳:风栗壳三钱,加糖冬瓜五钱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0.3~1两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 内服:煎汤,9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