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百药煎、 |
出处 | 《本草蒙筌》 出自《本草蒙筌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为灰褐色之小方块,表面间有黄白色斑点,微具香气。 为灰褐色之小方块,表面间有黄白色斑点,微具香气。 |
炮制 | |
性 | 无毒、平、 |
味 | 酸、咸、微甘、 |
归经 | 肺、胃、心、 |
功效 | 解热、生津止渴、润肺化痰、止血、止泻、止渴、收湿、润肺、生津、化痰、痈肿、清肺化痰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劳咳:诃子、百药煎、荆芥穗。上为末,姜、蜜丸。噙化。(《丹溪心法》定嗽劫药) ②定嗽化痰:百药煎、片黄芩、橘红、甘草各等分。共为细末,蒸饼丸,绿豆大。时时干嚼数丸佳。(《濒湖医案》) ③治咽痛:百药煎五钱,硼砂一钱五分,甘草二钱。为末。每服一钱,米饮调,食后细细咽之。(《医学心悟》百药煎散) ④消暑止渴:百药煎,腊茶等分。为末,乌梅肉捣和丸,芡子大。每含一丸。(《岁时广记》水瓢丸) ⑤治大肠便血:百药煎、荆芥穗(烧存性)等分。为末,糊丸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米饮下。(《圣惠方》) ⑥治肠风脏毒:百药煎(烧灰存性)、乌梅(同核烧灰存性)、白芷(不见火)等分。为末,米糊为丸,如桐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空心用米饮送下。(《济生方》香梅丸) ⑦治下痢脱肛:百药煎一块,陈白梅三个,木瓜一握。以水一碗,煎半碗,日二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) ⑧治牙龈疳蚀:百药煎、五倍子、青盐(煅)各一钱半,铜绿一钱。为末。日掺二、三次。(《普济方》) ⑨治乳结硬痛:百药煎末,每服三钱,酒一盏,煎数沸服之。(姚僧坦《经验方》) ⑩治肠痈内痛:大枣(连核烧存性)、百药煎等分。为末。每服一钱,温酒服,日一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 ⑾治脚肚生疮,初起如粟米大,搔之不已,成片,黄水出,痒不可忍,久成痼疾:百药煎末,清水调,逐疮周围涂之,自外入内。先以贯仲煎汤洗之,日一次,(《医林集要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、调敷或泡汤含漱。 内服:煎汤,布包;或为丸,噙化;或作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;或煎汤含漱。 |
注意事项 | 外感咳嗽,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均忌服。 外感咳嗽,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均忌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