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汉防已、瓜防已、石蟾蜍、长根金少年犯、防已、 |
出处 | 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1.李当之《药录》:防己,其茎如葛蔓延,其根外白内黄,如桔梗,内有黑纹如车辐解者良。2.《别录》:防己,生汉中川谷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阴干。 3.陶弘景:防己,今出宜都、建平,大而青白色,虚软者好,黑黯木强者不佳。 4.《唐本草 |
来源 | |
性状 | 1.1.未刮去栓皮者表面灰棕色,粗糙而多细皱,多数可见明显横向突起的皮孔,已刮除栓皮者,表面灰白色,较平滑,可见深色的横沟纹。切开面浅棕白色,粉质,维管束浅棕色,呈弯曲的横曲纹或皱纹。横断面平坦,有明显的浅棕色,呈弯曲的横曲纹或皱纹。质重而坚脆,易折断。气无,味苦。以去净栓皮,干燥,粗细均匀,质重,粉性大,纤维少者为佳。 1.2.长8-15cm,直径1.5-4.5cm。未刮栓皮者,表面棕色,粗糙,且多纵皱纹;有的只刮掉部分栓皮,露出灰黄色的皮层;栓皮全部刮掉者,表面灰黄色,较光滑。切开面灰白色或浅棕黄色,缺乏粉质,可见纵向及横向或弯曲排列的维管束,顺着维管束的方向,易呈刺片状剥下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横断面可见细而较密的放射状纹。气微香,味微苦而涩。以块大、粗细均匀、质重者为佳。 1.3.木防己的干燥根呈圆柱形,屈曲不直。长约15cm,直径1-2.5cm。表面黑褐色,有深陷而扭曲的沟纹,可见横长的皮孔状物及除去支根的痕迹。质较坚硬,呈木质性,不易折断。断面黄白色,无粉质,皮部极薄,木部几全部木化,可见放射状狭窄的导管群穿过。气无,味微苦。 1.4.汉中防己为异叶马兜铃的根,呈圆柱形而弯曲。长8-15cm,直径2-3cm。通常均已除去外皮而呈浅棕黄色,残留的栓皮呈灰褐色,较平坦。质坚实,不易折断。断面黄白色,粉性,皮部较厚,木部可见放射状的导管群,导管群在中央方向多联合成1束,向外方2歧或3歧分叉。气微香,味苦。防己药材较为复杂,主要分粉防己和木防己两类。木防己药材包括广防己和汉中防己,有时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己。其中汉中防己,即《唐本草》所说出汉中者。 2.显微鉴定:2.1.根横切面:落皮层厚。皮层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簇晶;石细胞群断续排列成环,其中偶间有纤维束。韧皮部外侧颓废筛管群与薄壁细胞相间排列。形成层明显。木质部约占根2/3,导管单个或2-3个相聚,常切向排列;木纤维壁较薄;射线细胞含草酸钙簇晶。髓部小。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 2.2.粉末:2.2.1.淡黄色至黄棕,淀粉粒单粒类圆形,直径3-26μm,脐点点状、人字状;复粒由2-9分粒组成,分粒大小悬殊。 2.2.2.草酸钙簇晶直径17-51μm,棱角大多短钝。 2.2.3.石细胞黄色,类方形、长方形、类圆开或不规则形,有的一端延长,长10-153μm,直径43-105μm,壁厚3-26μm,孔沟明显,层纹大多可见。 2.2.4.韧皮纤维长梭形,稍弯曲,直径17-26μm,壁厚2-8μm,有单斜纹孔或十字纹孔;纤维管胞较韧型纤维短,具缘纹孔口斜裂缝状。 2.2.5.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,直径约119μm或更大,纹孔口超出纹孔孔缘。另有木薄壁细胞、木栓细胞等。木防己显微鉴定:根横切面:落皮层厚约68μm。皮层窄,薄壁细胞含众多草酸钙方晶及小结晶,长3-14μm;石细胞众多,连续排列成环,胞腔内含方晶及淀粉粒。韧皮部筛管群大多颓废。形成层不明显。木质部约占根半径5/6,导管单个或2-3个相聚;木纤维多角形,壁稍厚;木薄壁细胞类长方形,含淀粉粒。射线宽窄不一,细胞内含淀粉粒,有的含小方晶。 |
炮制 | 1.原药用水洗净,捞出润透,切片,晒干。 2.《雷公炮炙论》:夫使防己,要心花文黄色者,细锉,又锉车前草根相对同蒸半日后,出、晒,去车前草根,细锉用之。 3.《纲目》:今人多去皮,锉,酒洗晒干用。 |
性 | 寒、 |
味 | 辛、苦、 |
归经 | 肺、脾、膀胱、 |
功效 | 祛风止痛、利水消肿、 |
应用举例 | 1、防已地黄汤(《金匮要略》),主治病如狂状,妄行,独语不休,无寒热,其脉浮者。2、防已茯苓汤(《金匮要略》),主治皮水病,四肢肿,水气在皮肤中。3、防已黄芪汤(《金匮要略》),主治风湿,脉浮,身重,汗出恶者;或风水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。4、木防已汤(《金匮要略》),主治膈间支饮,其人喘满,心下痞坚,面色黧黑,其脉沉紧,得之数十日,医吐下之不愈者。5、已椒苈黄丸(《金匮要略》),主治腹满,口舌干燥,肠间有水气者。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6-10g;或入丸、散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