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臭橘叶、枸橘叶、 |
出处 | 《纲目》 出自《本草纲目》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性状鉴别 叶多为三出复叶,小叶片卷曲,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至倒卵形,长1.5-5cm,宽1-3cm,先瑞圆或微凹,基部楔形,稍不对称,边缘有波形锯齿,上面暗黄绿色,主脉被疏短柔毛,下面发黄绿色,对光透视有多数透明腺点;总叶柄长0.5-3cm,具翼,宽3-5mm。微革质而脆。有特异香气,味辛辣、微苦。 |
炮制 | |
性 | 温、无毒、 |
味 | 辛、 |
归经 | 胃、肺、大肠、 |
功效 | 止呕、理气、散结、消肿、行气、祛风、消肿散结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下痢脓血,后重:枸橘叶、萆薢,等分,炒存性,研,每茶调下二钱服。又治喉瘘,消肿导毒。(《纲目》) ②治咽喉生疮,层层如迭,不痛,日久有窍出臭气,废饮食:臭橘叶,煎汤连服。(《夏子益治奇疾方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2~5钱;或炒研作散剂。 内服:煎汤,6-15g;鲜品30g;或炒研末,第次3-6g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