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地瓜儿苗、地笋、甘露子、方梗泽兰、虎兰、龙枣、虎蒲、小泽兰、红梗草、风药、奶孩儿、蛇王草、蛇王菊、捕斗蛇草、接古草、地环秧、地溜秧、甘露秧、草泽兰、水香、虎薄、矮地瓜儿苗、野麻花、泽兰、 |
出处 | 《本经》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 1.《吴普本草》:泽兰,生下地水旁。叶如兰,二月生,香,赤节,四叶相植支节间。三月采。 2.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使泽兰须要别识雄雌,其形不同。大泽兰形叶皆圆,根青黄;小泽兰,叶上斑,根头尖。 3. 陶弘景:泽兰,今 |
来源 | 《中国药典》、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本品茎呈方柱形,少分枝,四面均有浅纵沟,长50~100cm,直径0.2~0.6cm。表面黄绿色或带绿色,节处紫色明显,有白色茸毛;质脆,断面黄白色,髓部中空。叶对生,有短柄;叶片多皱缩,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,长5~10cm;上表面黑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密具腺点,两面均有短毛;先端尖,边缘有锯齿。花簇生叶腋成轮状,花冠多脱落,苞片及花萼宿存,黄褐色。无臭,味淡。
干燥的全草,长30~40厘米。茎四方形,直径2~5毫米,节明显,表面黄褐色或微带紫色,每侧面有一纵沟。质轻脆,易折断,断面中央有白色的髓或中空。叶对生,多皱缩,披针形,边缘有粗锯齿,暗绿色或微带黄色。有的叶腋间簇生小花,成轮状。气无,味淡。以叶多、色绿、不破碎、茎短、质嫩者为佳。
性状鉴别 (1)地笋 茎呈方形,四面均有浅纵沟,长50-100cm,直径2-5mm,表面黄绿色或稍带紫色,节明显,节间长2-11cm;质脆,易折断,髓部中空。叶对生,多皱缩,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,边缘有锯齿,上表面黑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有棕色腺点。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,花冠多脱落,苞片及花萼宿存。气微,味淡。 (2)毛叶地笋 茎节及叶面上密被硬毛,余均与地笋相似。 以质嫩、叶多、色绿者为佳。 显微鉴别 (1)地笋 叶表面观;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,有少数非腺毛,角质层隐现波状层纹。非腺毛,角质层隐现波状层纹。非腺毛1-5细胞,表面隐现疣状突起,长75-360μm,叶脉上的毛长可达520μm,基部细胞较宽,直径32-80μm,并有少数腺毛,腺头1-2细胞,直径16-28μm,柄单细胞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腺鳞较多,头部直径55-80μm,6-8细胞,亦有少数单细胞头腺毛,叶脉上非腺毛较多,长80-520μm,表面有疣状突起。气孔直轴式。 茎表面观:表皮细胞长方形,角质层有纹理;腺毛头部1-2细胞,柄单细胞;腺鳞头部直径角质层有纹理;腺毛头部1-2细胞,柄单细胞;腺鳞头部直径56-60μm,6-8细胞。气孔稀少。偶见非腺毛。 (2)毛叶地笋 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,非腺毛较多,1-5细胞,长45-495μ,基部直径32-50μm,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突起,并有腺毛。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,腺毛较多,主脉及侧脉上均有众多非腺毛,3-6细胞,长62-600μm;腺鳞头部直径64-72μm。气孔直轴式。 茎表面观:表皮细胞多角形或长方形,角质层隐现纹理。有腺毛及腺鳞。单细胞非腺毛长20-28μm,茎的棱处有少数多细胞非腺毛,长可达750μm,表面亦有疣状突起。 |
炮制 | 除去杂质,略洗,润透,切段,干燥。
拣去杂质,除去残根,喷水稍润,切段晒干。 《雷公炮炙论》:"泽兰,须细锉之,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,令干用。" 拣去杂质,除去残根,喷水稍润,切段晒干。《雷公炮炙论》:泽兰,须细锉之,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,令干用。 |
性 | 微温、无毒、 |
味 | 苦、辛、酸、甘、 |
归经 | 肝、脾、小肠、 |
功效 | 痈肿、痛经、行水消肿、活血化瘀、补肝、生肌、调经、和气、行水、破血、活血、养血气、解毒消痈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经候微少,渐渐不通,手足骨肉烦痛,日就羸瘦,渐生潮热,其脉微数:泽兰叶三两,当归、白芍药各一两,甘草半两。上为粗末。每服五钱匕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滓温服,不以时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泽兰汤) ②治经闭腹痛:泽兰、铁刺菱各三钱,马鞭草、益母草各五钱,土牛膝一钱。同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 ③治产后水肿,血虚浮肿:泽兰、防己等分为末。每服二钱,酸汤下。(《随身备急方》) ④治产后阴翻,产后阴户燥热,遂成翻花:泽兰四两,煎汤熏洗二、三次,再入枯矾煎洗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 ⑤治小儿褥疮:嚼泽兰心封之。(《子母秘录》) ⑥治疮肿初起,及损伤瘀肿:泽兰捣封之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 ⑦治痈疽发背:泽兰全草二至四两,煎服;另取鲜叶一握,调冬蜜捣烂敷贴,日换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 ⑧治蛇咬伤:泽兰全草二至四两,加水适量煎服;另取叶一握捣烂,敷贴伤口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 泽兰汤《鸡峰普济方》;泽兰汤《备急千金要方》;流鼻血方《揣摩有得集》;清魂散《产育宝庆集》 |
用法 | 6~12g。 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 内服:煎汤,6-12g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煎水熏洗。 |
注意事项 | 无瘀血者慎服。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防己为使。" ②《得配本草》:"血虚枯秘者禁用。" 无瘀血者慎服。《得配本草》:血虚枯秘者禁用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