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红踯躅、山踯躅、山石榴、映山红、艳山红、艳山花、山归来、满山红、清明花、红柴丬花、灯盏红花、山茶花、虫鸟花、报春花、迎山红、杜鹃、红花杜鹃、春明花、长春花、应春花、杜鹃花、 |
出处 | 《纲目》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 《本草纲目》:山踯躅,处处山谷有之,高者四、五尺,低者一、二尺。春生苗,叶浅绿色,枝少而花繁,一枝数萼,二月始开,花如羊踯躅而蒂如石榴,花有红者、紫者、五出者、千叶者。小儿食其花,味酸无毒。其黄色者即有毒,羊踯躅也。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|
炮制 | |
性 | 平、温、无毒、 |
味 | 酸、甘、辛、 |
归经 | 肝、肾、脾、 |
功效 | 和血、调经、祛风湿、止咳、解疮毒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月家病,经闭干瘦:映山红二两。水煎服。 ②治跌打疼痛:映山红子(研末)五分。用酒吞报。 ③治流鼻血:映山红花(生的)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贵州草药》) ④治白带:杜鹃花(用白花)五钱,和猪脚爪适量同煮,吃汤和肉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 1.治白带方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:杜鹃花,猪脚爪,同煮。2.治鼻衄方(《贵州草药》):映山红花,当归,水煎服。 |
用法 | 内服:花:煎汤,0.5~1两;果实:研末,3~5分。 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 |
注意事项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