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 | 小荆实、牡荆实、梦子、荆条果、黄荆子、牡荆子、 |
出处 | 陶弘景
出自陶弘景。 《本草纲目》:牡荆,处处山野多有,樵采为薪,年久不樵者,其树大如碗也。其木心方;其枝对生;一枝五叶或七叶,叶如榆叶,长而尖,有锯齿;五月杪间开花成穗,红紫色,其子大如胡荽子,而有白膜皮裹之。苏颂云叶似蓖麻者误矣。青、赤二种,青者为荆 |
来源 | 《中药大辞典》、《中华本草》、 |
性状 | 干燥的果实梨形或卵形,长3~4毫米,直径约2~3毫米,棕色,基部呈短尖状,顶端截形,有花柱脱落的凹痕。表面光滑,或有不明显的纵纹。多被有宿萼,萼筒顶端5齿裂,外面有5条明显的肋纹,并密枝灰白色短绒毛。果壳坚硬,内有黄白色种子数枚。气微弱,味淡。 性状鉴别 果实圆锥形或卵形,上端略大而平圆,有花柱脱落的凹痕,下端稍尖。长约3mm,直径2-3mm。宿萼灰褐色,密被灰白色细绒毛,包被整个果实的2/3或更多,萼筒先端5齿裂,外面有5-10条脉纹。果实表面棕褐色,坚硬,不易破碎。断面果实较厚,棕黄色,4室,每室有黄白色种子1枚或不育。气香,味苦、涩。 以颗粒饱满、气香者为佳。 |
炮制 | 1.牡荆子 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筛去灰屑。用时打碎。 2.炒牡荆子 取净牡荆子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,炒至微鼓起,有香气,取出,放凉。用时打碎。 饮片性状:性状鉴别 果实圆锥形或卵形,上端略大而平圆,有花柱脱落的凹痕,下端稍尖。长约3mm,直径2-3mm。宿萼灰褐色,密被灰白色细绒毛,包被整个果实的2/3或更多,萼筒先端5齿裂,外面有5-10条脉纹。果实表面棕褐色,坚硬,不易破碎。断面果实较厚,棕黄色,4室,每室有黄白色种子1枚或不育。气香,味苦、涩。 以颗粒饱满、气香者为佳。 理化鉴别 (1)取粉末(40目)1g,用石油醚脱脂后,再以95%乙醇ml浸泡4-6h,滤过。滤液浓缩至1ml分置于2支试管中,分别加入盐酸-镁粉、盐酸-锌粉试剂,依次显现橙黄色和樱红色。(检查黄酮) (2)薄层色谱 将上述石油醚提取液浓缩至0.5ml,供点样用,另以牡荆内酯为对照。分别点样在同一硅胶(青岛)0.3%CMC板上,以石油醚-乙酸乙酯(3:2)为展开剂,展距10cm。喷2%香草醋硫酸液显色。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炒牡荆子形如牡荆子,表面棕褐色,鼓起,微有香气。 |
性 | 温、 |
味 | 辛、苦、 |
归经 | 胃、肝、肺、心包、大肠、 |
功效 | 下气、止咳、止痛、化湿、化痰、祛风、祛痰、理气止痛、止咳平喘、 |
应用举例 | ①治寒咳、哮咳:牡荆子四两。炒黄研末,每次二至三钱,每日三次,开水送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 ②治中暑发痧:干牡荆果实五钱。水浓煎,或研末为丸,每次一钱,开水送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 ③治小肠疝气:牡荆子半斤(炒熟)。入酒一盏,煎一沸,热服。(《纲目》) ④治湿痰白蚀:牡荆子炒为末,每酒服三钱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 ⑤治停乳奶胀:牡荆子四钱。研末,温开水加酒少许调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 ⑥治耳聋:牡荆子浸酒饮。(《纲目》) |
用法 | 内服:煎汤,2~3钱;研末或浸酒。 内服:煎汤,6-9g;或研末;或浸酒。 |
注意事项 | 《本草经集注》:"防己为之使。畏石膏。" 1.恶石膏。2.病非干外邪者一概不宜用。 |